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模块四 世界历史(下)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练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题组一 聚焦河南中考一、选择题 1.(xx河南,17,1分)1920年,列宁认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上全国电气化,他还邀请德国和美国的技师来俄国协助提高生产力,这些有助于( )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B.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C.斯大林模式的形成D.苏俄社会性质的改变2.(xx河南,16,1分)下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幅海报(海报译文:这些妇女也在尽微薄之力,学习制造军火),反映了妇女们走进工厂,代替男人们维持战争工业。这表明( )A.妇女地位逐渐提高B.战争减少就业机会C.战争波及更多民众D.民用工业受到影响
2、3.(xx河南,17,1分)没有别的事件能像十月革命那样对现代世界产生如此决定性的影响,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1917年以后,世界再也不能同过去一样了。这种不一样主要表现在( )A.马克思主义开始指导国际工人运动B.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C.打破了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封锁D.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4.(xx河南,17,1分)20世纪20年代早期,苏联进口了成千上万台拖拉机,大部分来自美国的福特公司和国际收割机公司。就连斯大林也说:俄国革命加上美国的效率,这就是列宁主义的本质。据材料,这里“美国的效率”是指( )A.先进的技术和设备B.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C.允许
3、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存在D.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5.(xx河南,16,1分)苏联所实行的这一路线的市场关系能“发展为社会主义”。因为它几乎不需要强制,而且注重这样的原则:“我们的经济是为消费者存在,而不是消费者为经济存在。”这一路线是指( )A.新经济政策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C.五年计划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xx河南,17,1分)“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这一论断强调的是下列哪一经济举措(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
4、.农业集体化7.(xx河南,17,1分)斯大林说过:“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由此可以看出,苏联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C.优先发展农业D.优先发展商业二、非选择题8.(xx河南,25,7分)俄罗斯(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的历史发展,不仅改变着自身,而且也影响着世界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以改革方式推该国社会进步的重大事件有哪些?(2分)(2)在世界近现代历史发展中,该
5、国的一些重大事件影响了人类社会的进程。请按要完成下面表格中的内容。(4分) 相关要求史实 对应的重大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图1 攻占冬宫图2 苏军战士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请再举出一例史实:(3)如今,俄罗斯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你认为其影响有哪些?(1分)题组二 模拟创新预测一、选择题 1.(xx焦作一模)下面这幅漫画的历史现象是( )A.英德俄联合重新瓜分世界B.英国的殖民霸权受到俄德的挑战C.英国在俄德争夺时保持中立D.英国支持俄国与德国对抗2.(xx焦作一模)“1917年11月7日,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以此为起点,这个占世界
6、陆地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开始了一次对20世纪的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实践。”《大国崛起》解说词中的“伟大实践”是指( )A.结束了沙皇专制统治B.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C.与美国同为世界霸主之一D.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3.(xx郑州二模)“最后通牒:‘向帝国提出解释:自从发生6月28日的刺杀罪行以来,塞尔维亚高级官员在国内外谈话中,不顾自己所处的官方地位所发表的种种仇视帝国的毫无理由的言辞。至迟7月25日星期六晚上6时以前答复。”文中的“帝国”指的是( )A.沙皇俄国B.德意志帝国C.英国D.奥匈帝国4.(xx安阳二模)1917年,直接为战争服务的产业工人的比重,英国为46%,法
7、国为57%,俄国为76%,意大利为64%,美国为31.6%,德国为58%。军工生产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与程度。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A.创造很多就业机会 B.带动产业发展C.还没尽全力服务战争 D.交战双方倾力为战争服务5.(xx三门峡一模)《俄国史》记载,20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商店”虽然享有政府的优惠待遇和较低价格,但常被人认为“不如私人商店”。因为私人商店一般能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较多的品种。这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