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128980
大小:16.9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17
《踮起脚尖总能看见阳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踮起脚尖总能看见阳光——观《初三、高三》纪录片有感张惠妹在歌里唱到:“明天是自己的,快乐是选择。”高三,每个老师口中的话都是大同小异的,“中、高考是唯一的出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一中梦、大学梦,迷茫徘徊,最后坚定地选择前方。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看着他们的高三,回想起中考的一幕幕,其实是相似的,只不过高考选择的是未来,中考选择的是成长。看着他们临考前的紧张,想起自己曾无法入眠的中考前夕,看着他们的时间如水流过不留痕迹,想起自己走过的初中三年。问问自己,既然走到了这里,为什么还要选择放弃与逃避?其实每个人都渴望未来,
2、可我是那样清楚地明白却又无故的逃避,是我太过软弱吗?总是反其道而行之,所做的总是与所想的背道而驰。很感谢我有一群好老师,总是没有放弃我,总是劝我教导我。我有一个温暖的家,总是鼓励我,不过分要求我。我有一个要强的爸爸,总是把最好的给我。我所拥有的幸福美好这么多,我想当一个能配得上这些幸福美好的人。过了年少轻狂,应该定下心来好好思考未来与人生,走过的每一步都该对人生负责。齐秦在《狼》里唱:“我是一只来是北方的狼,迎着冷冷的风……报以两声长啸》”咬紧牙,把这些苦难与艰辛熬过去,我相信天空总有彩虹。对明天的自己笑一笑,14岁、17岁
3、的我们正被时光煌煌而亲热的包围着,年少的热血仍在胸腔沸腾,奔跑在路上,哪管脚下是荆棘。【活跃】乔勇(1511587762)19:09:06孩子要“饭碗教育”还是“梦想教育”?孩子学习不主动、不刻苦,认为是在给家长学。家长常教育孩子,学习是自己的事,是为自己的饭碗和前程,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考不上名校,就找不到好工作,就会失业,就会被人瞧不起,但是这种教育收效甚微,孩子还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到底应该怎么办?“饭碗教育”是家长最熟悉,也最常用的方式。对在富裕时代出生,在殷实甚至富有的家庭长大,不知为谁学习,没学习动力,没生活
4、目标和人生方向的孩子,“饭碗教育”也是一种教育,胜于完全没教育。但无数事实证明,这种教育效果并不明显,且副作用不小。“饭碗教育”是家长自创的一种“危机教育”模式,即在孩子还不谙世事的时候,提前将社会竞争激烈的现实告诉孩子,企图激发孩子发奋读书。按照常理,“危机教育”应该是一种有效的教育。但前提是孩子本人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危机,并因此产生跳出这种危机的紧迫感。例如:当农村的孩子随着大人来到城市,看到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走在柏油马路而不是有牛粪的泥泞小路,可以在明亮的日光灯下读书,而不是在昏暗的柴油灯时,孩子的灵魂
5、因此承受了剧烈的震动,并开始对自己进行“危机教育”——如果我不好好读书,我就会永远只能赤脚走在有牛粪的泥泞小路,甚至连在柴油灯下读书的自由也会被剥夺。这也就是我们遇到的很多贫寒出身的孩子,通过努力读书,改变了命运。现在正处在中小学生家长位置上的这一代人,很多人也正是在这样的“危机教育”中自我奋起,并因此而改变命运的。所以,当看到孩子不发奋、不努力、不进取时,他们会驾轻就熟地拿起“危机教育”的法宝,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但是,这一次,他们发现,“法宝”失灵了!为什么呢?问题既简单又复杂。就是因为家长们忽略了一个大前提:那就是环境
6、和时代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由于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即使不是大富大贵的家庭,孩子的生活也是衣食无忧,家长为他们描绘的“危机”,在孩子们看来不过是像家长在他们童年时讲的“狼来了”的故事,孩子们的第一个反应是“不相信”;第二个反应是,“即使信,也觉得离自己很遥远”,而且孩子还有一个心态:“不用怕,有父母在,能让我饿死吗?”当然,“饭碗教育”和“危机教育”也不是对所有孩子都无效。尤其是到了高中阶段。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已经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危机,知道家长并不是在“吓唬”他们。但是,对已经有危机感的
7、孩子进行“危机教育”也许并不合适,它往往会增加孩子对危机的恐惧感和想成功、怕失败的焦虑感。而这种焦虑不仅不会变成孩子的动力,而且还会变成压力和阻力。所以,教育专家提醒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应该尽可能摒弃类似“饭碗危机”形式的教育,而从早选择对孩子进行“梦想教育”。因为科学家的科研实践证明,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只有在为自己的兴趣和梦想学习和劳动时,才会以苦为乐,乐此不疲。所谓“梦想教育”是从孩子兴趣入手,发现孩子潜能优势,点燃孩子“梦想”,让孩子为自己的“梦想”学习。家长首先应明白这种教育的几个基本原则:第一,家长要明白
8、,每个孩子的生命里都有“梦想”的种子,家长的任务就是发现、呵护和培养。发现的方法是观察、倾听、交流和沟通。在现代科技发达的前提下,也可辅以测评手段予以旁证。第二,“梦想”一定要是孩子自己的“梦想”,而不是家长强加给孩子的梦想。第三,当孩子的“梦想”与大人期待的“梦想”大相径庭时,要充分尊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