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094467
大小:3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8-16
《闭路电视监视系统和周边报警系统防雷设计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闭路电视监视系统和周边报警系统防雷设计方案一、闭路电视监视系统简介:CCTV系统结构: 电视监控系统(ClosedCircuitTelevision,简称CCTV),一般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前端部分: 主要由彩色摄像机、一体化高速球机、镜头、云台、防护罩、支架等组成。 传输部分: 使用同轴电缆、电源线、多芯控制线采取架空、地埋或沿墙敷设等方式传输视频、音频或控制信号等。 终端部分: 主要由硬盘录像机、矩阵主机、监视器、控制设备等组成。二、周边报警系统系统简介:周边报警系统结构:周边报警系统同样般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前端部分:
2、主要由红外对射探测器、双鉴探测器、地址模块等组成。 传输部分: 使用电源线、多芯信号线采取架空、地埋或沿墙敷设等方式传输报警或控制信号等。 终端部分: 主要由报警主机、报警电脑主机等组成。三、雷击破坏途径: 闭路电视监视系统的室外分布点和周边报警系统如果遭受雷击,将可能由以下几种途径对系统产生破坏。 ①、直击雷: 雷电直接击在露天的摄像机上造成设备损坏;雷电直接击在架空线缆上造成线缆熔断。 ②、雷电波侵入: CCTV的电源线、信号传输或进入监控室的金属管线遭到雷击或被雷电感应时,雷电波沿这些金属导线侵入设备,造成电位差使设备损
3、坏。 ③、雷电感应: 当雷击中避雷针时,在引下线周围会产生很强的瞬变电磁场。处在电磁场中的监控设备和传输线路会感应出较大的电动势。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 当有带电的雷云出现时,在雷云下面的建筑物和传输线路上都会感应出与雷云相反的电荷。这种感应电荷在低压架空线路上可达100kv,信号线路上可40-60kv。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研究表明:静电感应方式引起的浪涌数倍于电磁感应引起的浪涌。 电磁感应和静电感应称为感应雷,又叫二次雷击。它对设备的损害没有直击雷来的猛然,但它要比直击雷发生的机率大得多,按原邮电部的统计感应雷造成的雷击事故约占雷击事故总和的80%。四、闭
4、路电视监视系统和周边报警系统防雷设计:闭路电视监视系统和周边报警系统的综合防雷设计应考虑环境因素(安装在室外)、雷电活动规律、系统设备的重要性、发生雷灾后果的严重程度,分别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1)在进行综合防雷设计时,应坚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优化设计、多重保护、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定期检测、随机维护的原则,进行综合设计及维护。(2)监控综合防雷系统的防雷设计应采用直击雷防护、等电位连接、屏蔽、合理布线、其用接地系统和安装电涌保护装置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护。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指导方针。(3)监控综合防雷系统应根据所在地区雷暴等级、设备放置在雷电防护区的位置不同,采用不同的
5、防护标准。五、CCTV系统具体防雷措施:根据对CCTV电视监控系统的结构分析,以及雷电可能的侵入途径,中达电通为CCTV的电视监控系统设计了以下防雷解决方案。1、前端设备的防雷 前端设备有室外和室内安装两种情况,安装在室内的设备一般不会遭受直击雷击,防止雷电过电压对设备的侵害,而室外的设备则同时需考虑防止直击雷击。 前端设备如摄像头应置于接闪器(避雷针或其它接闪导体)有效保护范围之内。当摄像机独立架设时,原则上为了防止避雷针及引下线上的暂态高电位,避雷针最好距摄像机3-4米的距离。如有困难避雷针也可以架设在摄像机的支撑杆上,引下线可直接利用金属杆本身或选用Φ8的镀锌圆钢
6、。 为防止电磁感应,沿电线杆引上的摄像机电源线和信号线应穿在金属管内以达到屏蔽作用,屏蔽金属管的两端均应接地。 为防止雷电波沿线路侵入前端设备,应在设备前的每条线路上加装合适的避雷器,如电源线(DC24V或220V)、视频线、信号线和云台控制线。建议采用监控摄像机多功能浪涌保护器DF-BNC-24V,如直流电源传输距离大于15米,则摄像机端还应串接低压直流避雷器DF-D/20。 如果前端安装一体化高速球机还需要考虑信号线部分的防雷,由于信号线传输距离长,耐压水平低,极易感应雷电流而损坏设备,为了将雷电流从信号传输线传导入地,信号过电压保护器须快速响应建议采用闭路
7、电视监控系统三合一的一体化功能防雷器DF-001A或DF-001B,可以分为对摄像机的电源、视频/音频、云台控制线路实施浪涌保护,可充分保护采用最新技术的监控设备。 2、传输线路的防雷 CCTV系统中的线路主要是传输信号线和电源线。室外摄像机的电源可从终端设备处引入,也可从监视点附近的电源引入。 控制信号传输线和报警信号传输线一般选用有加强芯屏蔽软线,架设(或敷设)在前端与终端之间,其中的加强芯与屏蔽层两端均应做良好的接地。 从防雷角度看,直埋敷设方式防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