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080899
大小:13.8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15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 (6)》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朗读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2.遇事不可随意主观臆断,应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分析。二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3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三.教学步骤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
2、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世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1.朗读课文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是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
3、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3.就课文不理解处提出质疑。4.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可分四层: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在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第四层:由事到理,得出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1.讲学家对自己的判断持怎样的态度?从哪一个词语中可看出来?结果怎样?讲学家对自己的判断很自信,似乎
4、胸有成竹,我们从“笑”可看出来。讲学家笑寺僧,包含了一种嘲讽和一种自信,写出了讲学家的自恃博学的心态。结果石兽却在老兵的指引下在上游找到了。2.如何理解老河兵的“笑”?最终依据谁的推断找到了石兽?哪些语句可以表明?老河兵的“笑”更多的是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一种否定,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和胸有成竹。最终还是依据老河兵的推断找到了石兽。我们可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看出来。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说明老河兵的推断是正确的,是不是由此可以推断,凡重物坠入河里,就一定要到上游去找?如果不完全是,那么,在原地或在下游或在上游寻找,分别
5、应该具备什么条件?不完全是的。重物坠入河里,要分几种情况:如果重物很重,流水又很慢,重物将不会被冲走,它就会慢慢地陷入泥沙中,在原地不动;如果河中泥沙很少,水的流速很快,那么重物将被冲走,带到下游;如文中所述情况,重物将在上游找到。所以,在原地或在下游或在上游寻找,与河水的流速、泥沙的多少有关系。4.简要赏析“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
6、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主题。第二课时: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1.朗读课文。2.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3.课文中几位主要人物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应该就地挖下去找。(3)老河兵认为石头
7、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4)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识,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4.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地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
8、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许多自然现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