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等厚干涉,大学物理实验,实验报告,预习报告(完整版)

2019等厚干涉,大学物理实验,实验报告,预习报告(完整版)

ID:41001853

大小:17.3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13

2019等厚干涉,大学物理实验,实验报告,预习报告(完整版)_第1页
2019等厚干涉,大学物理实验,实验报告,预习报告(完整版)_第2页
2019等厚干涉,大学物理实验,实验报告,预习报告(完整版)_第3页
2019等厚干涉,大学物理实验,实验报告,预习报告(完整版)_第4页
资源描述:

《2019等厚干涉,大学物理实验,实验报告,预习报告(完整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等厚干涉,大学物理实验,实验报告,预习报告(完整版)  一.实验目的:  a.复习与巩固等厚干涉原理,观察等厚干涉现象;b.利用牛顿环测量透镜球面的曲率半径;c.学会消除误差,正确处理数据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  读数显微镜,牛顿环装置,单色光源  三.实验原理:  牛顿环是一块曲率半径较大的平凸玻璃,以其凸面放在一块光学平板玻璃上构成的,这样平凸玻璃的凸面和平板玻璃的上表面之间形成了一个空气薄层,其厚度中心到边缘逐渐增加,当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到牛顿环上,经空气薄膜层上、下表面反射的光在凸面处相遇将产生干涉。其干涉图样是以玻璃接触点为中心的一组明暗相间的同心

2、圆环(如图9-2所示)。这一现象是牛顿发现的,故称这些环纹为牛顿环。  四.图9-1产生牛顿环的光路示意图图9-2牛顿环    如图9-1所示,设平凸玻璃面的曲率半径为R,与接触点O相距为r处的空气薄层厚度为e,那么几何关系:  R2=(R-e)2+r2=R2–2Re+e2+r2  因R》e,所以e2项可以被忽略,有  r2e  (9-1)2R  现在考虑垂直入射到r处的一束光,它经薄膜层上下表面反射后在凸面处相遇时其光程差  =2e+/2  其中/2为光从平板玻璃表面反射时的半波损失,把(9-1)式代入得:  r2  (9-2)R2干涉理论,产生暗环的条件为 

3、 (2K1)(K=0,1,2,3,)  (9-3)  2从(9-2)式和(9-3)式可以得出,第K级暗纹的半径:  2KR(K=0,1,2,3,)  (9-4)rK  上式可知,如果已知光波波长,只要测出rk,即可求出曲率半径R,反之,已知R也可(9-4)式求出波长。但于接触点处机械压力引起玻璃的形变,使得接触点不可能是一个理想点,而是一个明暗不清的模糊圆斑。或者接触点处不十分干净,空气间隙层中有了尘埃,附加了光程差,干涉环中心为一亮(或暗)斑。无法确定环的几何中心,因此我们通常取两个暗环直径的平方差来计算R。  根据(9-4)式,第m环暗纹和第n环暗纹的直径可

4、表示为:  2Dm4mR  (9-5)  2Dn4nR  (9-6)  把(9-5)式和(9-6)式相减得到:  22DmDn4(mn)R  则曲率半径  22DmDnR  (9-7)  4(mn)上式说明,两暗环直径的平方差只与它们相隔几个暗环的数目(m-n)有关,而与它们各自的级别无关。因此我们测量时,只要测出第m环和第n环直径以及数出环数差m-n,即可计算出透镜的曲率半径R。用环数代替级数,而无须确定各环的级数,并且避免了圆心无法准确确定的困难。  于接触点处玻璃有弹性形变,因此在中心附近的圆环将发生移位,故拟利用远离中心的圆环进行测量。  四.实验内容与

5、步骤  1.定性观察  利用平晶及单色光判断待测透镜的凸面及玻璃的平面,定性直接观察干涉条纹的形状,并作分析,记录,以加深对干涉现象的理解。2.调整仪器  待测透镜的兔年及平玻璃的平面组成牛顿环装置,令其处于自状态。、  (2)调整45度反射平面玻璃几显微镜的位置,使入射光几乎垂直入射,并使钠光能充满整个视场。  调节目镜,看清叉丝;显微镜调焦,看清干涉条文,使叉丝焦点大致在牛顿环的中心位置。  定性观察待测各环,其左右是否清晰,并皆在读书范围之内。3.定量测量  从第5环开始,测量20个环的直径,并核对有否数环数错。请慎重考虑:  如何操作才能消除空程如何核对

6、环的技术有否错误若条纹较粗,如何测量更准确  完成上述测量后,将牛顿环装置转过90°左右重复测量4.计算  分别计算R值以其平均值作为待测曲率半径R的结果,计算△R。计算时把波长作为常数,m与m作为自然数处理。  五.数据记录与数据处理  数据记录与处理表格:λ=环的级数m右侧环的位置(mm)左侧(mm)环的直径DmDm2环的级数(mm)(mm2)n右侧环的位置(mm)左侧(mm)环的直径DnDn2Dm2-Dn2(mm)(mm2)(mm2)(m)(m)  242322212019181716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7、5  DDRmn4(mn)△R22  R=  ±  (m)  六.思考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