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991329
大小:7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13
《2019-2020年四年级美术下册 蔬菜造型1教案 浙美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四年级美术下册蔬菜造型1教案浙美版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了解蔬果变化多样的形状和鲜艳多彩的色泽。2.利用蔬果固有的色彩和造型,学习夸张装饰的方法,运用削、剪、拼、插等方法,设计制作出情趣盎然的蔬果造型。3.体验蔬果造型的乐趣,培养学生养成联想的好习惯,并善于发现并表现生活中的美。重点:用将收集到的若干蔬果运用各种方法创作出有趣的蔬果形象。体验设计、运用的乐趣。难点:让学生针对性地联想,尝试用发散性的思维方式进行创作。教具准备:课件、示范作品、蔬果、刻刀等。学具准备:参考教科书设想自己想要的造型去寻找合适的蔬果。牙签、切刀、彩纸及一些
2、废弃物品等。教学过程1.情境演绎,激发兴趣。(1)教师演示课件:用蔬果演绎自编的童话故事。(2)学生欣赏、感受由蔬果引发联想而带来的奇妙世界。(3)你能说说这些作品中用到的蔬菜瓜果的名称及造型的巧妙之处吗?(说一说名称、形状和颜色特点)(4)揭示课题。2.深入感知,巧妙联想。(1)观察自己带的蔬果外形有什么特征,准备将它变成什么?怎么变?(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想法)(2)分小组将收集到的蔬果展示出来,展开联想,然后集体交流一下想法。(3)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倾听,参与讨论。(4)交流讨论结果。3.尝试表现,探究方法。(1)教师结合教科书上兔子造型的制作步骤,指
3、导学生根据联想的形象在蔬果的基本形体上用刀切、割或挖做出作品的大致造型。(或教师现场制作一个范作,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切、割、挖等)(2)教师提示学生正确使用刀具。(注意用刀安全)(3)进一步了解塑造作品的方法:镂、刻、组合、插接等。4.欣赏作品,创造表现。(1)作品赏析。(2)分组自由创作。5.教学评价(创编故事)(1)学生互相合作,根据制作的物品创作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2)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欣赏关注他人的作品。(3)集体评议最佳创意奖。附送:2019-2020年四年级美术下册藏书票1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的:1.让学生通过欣赏、交流,了解有关藏书票的来
4、历、作用及相关知识。2.学习用绘画或纸板拓印等形式设计制作藏书票。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教学重点:掌握藏书票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藏书票的印制过程。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藏书票的知识、收集各种各样的藏书票、绘画用品、纸板、刻刀、水彩颜料、毛笔等。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藏书票的基本知识、设计藏书票的草图教学重点:了解藏书票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自己构图方式的设计教学过程:1.老师出示一张藏书票引入这是什么?一般放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用?个别提问后老师小结:藏书票是用在藏书上的一种标志,它是将图画与文字刻在木板上,并
5、拓印成小幅的版画贴于书本封面内页之处,作为藏书的标志。藏书票源自西方,中国的藏书票是从欧洲传入的2.学生欣赏交流各种各样的藏书票,了解藏书票的基本特征课前老师让大家查找有关藏书票的知识,收集各种各样的藏书票,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交流学生小组欣赏交流自己收集的藏书票,要求从图画内容、文字、制作方法上进行观察学生个别展示自己收集的藏书票以及自己了解的有关藏书票的知识老师指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藏书票,并提问:从这些藏书票中,你发现藏书票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一般用什么方式进行制作的?学生个别回答后,老师小结,介绍世界上第一枚藏书票和中国最早的藏书票,以及藏书票上拉丁
6、文的意思3.老师讲解示范藏书票的制作步骤先在纸板或吹塑纸上画出自己想设计的图案,然后用小刀把镂空部分刻掉,最后涂上颜色,再印在自己的作业纸上,最后写上拉丁文4.学生设计初稿,老师巡视指导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用绘画的形式制作藏书票5.讲评学生初稿设计情况,为部分作品提出修改意见,活动结束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完成一份完整的藏书票教学重点:按要求做完自己的藏书票教学难点:刻画稿教学过程:1.复习有关藏书票的知识及基本特征2.讲解初稿设计情况展示设计有创意的作品,针对部分作品要求学生说出修改意见3.老师强调这节课要求注意确定好需刻掉的部分,刻好后涂颜色时要保证
7、画面干净、整洁,最后要写上藏书票的标志——EXLIBRIS,还要注意使用刻刀的安全4.学生继续完成作业,老师帮助学生涂色、印制,最后强调写上藏书票的标志——EXLIBRIS5.展示并讲评学生作业,活动结束。札记:怎样让制作出来的藏书票真正的为学生所用,是备课时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最后我选择了卡纸制版,蜡笔拓印的作业形式,这种作业复制容易,色彩鲜艳,学生喜欢,也就乐于真正的将之运用到藏书之中。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4页共4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