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965023
大小:37.5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12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及参考答案十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申论》标准预测试卷及参考答案(十五)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资料 (1)2006年4月17~18日,在北京的漫天浮尘中,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召开。虽然这只是一个时间上的巧合,但或许会使得这些置身黄色沙尘中的全国的环保官员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解决环境问题的迫切性。 (2)“地球上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只占了不到10%的陆地面积,且余下的森林也在迅速消失。”近日,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的原始森林卫
2、星地图显示了这一点。 这张最新的卫星遥感地图是绿色和平与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地图专家3年努力的成果,它利用了最新的卫星地图数据,将地球上面积大于500平方公里的未受侵扰的原始森林的面积和分布准确地勾勒出来。只有面积多达数千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才能够为大型森林动物提供健康的生存环境,并且也更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全球气候。 根据卫星地图的数据,82个位于森林带范围内的国家已经完全失去了未受侵扰的原始森林,而且那些依然拥有大面积原始森林的地区,也面临着被毁灭的命运。例如全球森林消失速度最快的亚太天堂雨林,如果现在不停止非法和破坏性地采伐,当地最富饶的始森林将会在未来10年后从地球上消失
3、。 (3)从发展观来说,很多人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就有足够的物质手段来解决现在与未来的各种环境问题。从环保责任来说,虽然《环境保护法》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应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可面对淮河上百公里污染团、河南平西成片的癌症村、贵州西部的砷中毒、重庆城4—10场的酸雨、贵州的氟中毒等环境问题,至今并未见到有哪位市长、县长主动承担责任。只有在发生特别重大的环境事故时,才有地方领导可能被迫引咎辞职,但这与建立广泛的经常性的“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瑚责任追究相距甚远。 正是出于对环境问题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在本次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必须
4、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其核心内容就是将环境保护置于与经济社会发展并重的地步,做到两者同步进行。这是我国首次提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显示了国家彻底解决环境问题的意志和决心。 但正确的理念须辅之以坚实的制度框架和切实可行的措施,才不至于沦为一句空洞的口号。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两者要做到真正的平衡与协调,首先,国家在规划和调整各个地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时,就应考虑各地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将环境准人作为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将环境管理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将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其次,落实官员的环境问责制,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
5、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规定,在相关的法规中做出明确的细则规定,从而使法律责任的追究成为可能。 (4)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今日发布2005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该主题旨在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积极投身建设生态省、环保模范城、生态工业园区、绿色社区等环保实践活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家园。 联合国环境署确定2005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GreenCitiesplanforthePlanet!)。为呼应这一主题,展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创建绿色家园、营造
6、和谐社会的决心与行动,鼓励公众参与,弘扬生态文明,繁荣环境文化,环保总局确定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 潘岳表示,近年来,全国各地蓬勃开展环保创建活动,深化各类试点示范,探索我国的循环经济之路,出现了一批不同类型、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实践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已有8个省开展了生态省建设,循环经济省、市示范达到5个,生态工业试点达到14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达到44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达到166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达到79个。与此同时,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的创建活动也取得进展。绿色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生态文明,贯彻了循环经济理念,为构建资源节
7、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探索建立环保长效机制提供支撑,已得到全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有效载体。 潘岳说,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环保领域中的公众参与正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体现。科学发展观不仅把环境保护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而且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政治保障0环保总局将不断建立健全环保公众参与机制,公开各类环境信息,维护公众的知情、监督、参与权利,携手社会各界共同推进中国的环保事业。为纪念“六·五”世界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