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964806
大小:16.3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8-12
《孔子称赞的十五种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孔子称赞的十五种人孔子是一位爱憎分明的思想家,他一生倡导伦理道德以“仁”为中心,提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仅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一书中,论及“仁”处就多达109次。他还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印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的为人观点。总览记录孔子言行的书籍,受其称赞的人物主要有15种。1.尧舜之伟。尧舜均为上古帝王。尧设官分职,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居东南西北四方,观天象,定历法,授民时,名为“四岳”。为治洪水泛滥,赞同四岳荐举,命鲧治水。晚年四岳荐举舜为继者,逐禅位于舜。舜在尧的晚年,代尧摄政,巡行四方,除鲧、共工
2、、兜和三苗“四凶”。继位后,以禹、后稷、契、皋陶、垂、益等分掌政事,年老荐治水有功的禹为嗣,后禅位于禹。尧舜非常受孔子的推崇,称赞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他还赞尧曰:“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豫。”他称赞舜治国之道是:“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天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举贤而天下平。”2.夏禹之俭。禹乃
3、夏朝第一代王。他奉舜之命治水,以疏导方法浚水治土,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论语·泰伯篇》中,孔子除了赞誉禹为“无间然”即完美无缺之外,尤其是大加赞赏禹之俭:“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意思是说禹自己吃的差而祭品却很丰厚,平时穿着很差而祭服却很华丽,居住宫殿简陋而却尽力为人民兴修水利。像有这样美德的人,我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呢!孔子还将禹与舜同提并论:“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3.伯夷、叔齐之德。伯夷、叔齐均为商末孤竹君之子。孤竹君以次子叔齐为继
4、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伯夷不受,后两人都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周武王进军讨伐商王朝。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避到首阳山,因不食周粟而饿死。孔子非常敬佩他们这种气节:“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在回答子贡问“伯夷、叔齐何人也”时,孔子说道:“古之贤人也。”子贡又问“怨乎?”孔子又答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4.微子、箕子、比干之仁。据《论语·微子》记载:“微子去亡,箕子为之奴,比干谏之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在殷纣时期,纣王淫乱暴虐,害百姓,其兄微子劝说不从,于是离殷投周;其叔箕子因劝说
5、不听,便装疯卖傻,被废为奴隶;另一叔父比干因历次诤谏被死后剜心。他们三人行各异而旨俱在抚乱宁民,故被孔子誉为“三仁”。5.周公之礼。“克已复礼”乃孔子名言,也是其努力追求。所谓复礼就是致力于恢复周礼典章制度。周礼,乃周公所制之礼。周公,西周初思想家、政治家,姓姬名旦,因封周地为采邑而称周公。他在辅佐周成王期间,依据周制损益殷礼,“制礼作乐”,完善了典章制度,被称为“周礼”。“周礼”对孔子的影响极大,他以恢复周礼为使命,终身不逾。孔子坦陈自己的观点:“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还认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6、。”为此,他赞周公是:“成追文武之德……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周公其盛乎!身贵而愈恭,家富而愈俭,胜敌而愈戒。”以致于在年老体弱即将辞世之时,还叹息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6.泰伯之让。泰伯是周太王长子,周文王伯父。“三以让天下”有二释:“一云:泰伯少弟季历生子文王昌。昌有圣德。泰伯知其必有天下。故欲令传国于季历以及文王。因太王病。托采药于吴越不反。太王薨而季历立。一让也。季厦薨而文王立。二让也。文王薨而武王立。于此遂有天下。是与三让也。又一云。太王病而托采药出。生不事之以礼。一让也。太王薨而不反。使季历主丧。死不葬
7、之以礼。二让也。断发文身,示不可用。使季历主祭礼。不祭之以礼。三让也。”三让之美,皆蔽隐不著,故孔子赞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7.鲍叔牙、子皮之贤。《孔子家语》记载:“子贡问于孔子曰:‘今之人臣,孰为贤?’子曰:‘吾未识也。往者齐有叔,郑有子皮,则贤者矣。’子贡曰:‘齐无管仲,郑无子产。’子曰:“赐,汝徒知其一,未知其二也。汝闻用力为贤乎,进贤为贤乎?’子贡曰:‘进贤贤哉。’子曰:‘然,吾闻鲍叔达管仲,子皮达子产,未闻二子之达贤己之才者也。”“举贤为贤”是孔子的一个主要为政思想,因此,他对鲍叔牙辞谢宰相
8、之位而传举管仲、子皮荐举子产而极为推崇。8.管仲之才。孔子对管仲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一方面他认为管仲不知礼和俭,曰:“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管仲而知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