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阅读教学:变“滑冰”为“滑水”

小学语文论文:阅读教学:变“滑冰”为“滑水”

ID:40958058

大小:4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8-11

小学语文论文:阅读教学:变“滑冰”为“滑水”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阅读教学:变“滑冰”为“滑水”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阅读教学:变“滑冰”为“滑水”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阅读教学:变“滑冰”为“滑水”_第4页
小学语文论文:阅读教学:变“滑冰”为“滑水”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阅读教学:变“滑冰”为“滑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阅读教学:变“滑冰”为“滑水”[摘要]:阅读教学“高耗低效”原因之一是文本解读的无效或低效。而文本解读的无效或低效,主要是在解读过程中文本被“遮蔽”,使得文本解读好像在冰面上滑行。要提高文本解读的有效性,必须“破冰去蔽”,带领学生沉入文本,进行“滑水”。“滑水”的基本策略是通过沉入词语、还原比较和对比咀嚼等揭示矛盾,引导学生与文进行深度对话,感受其精彩的内涵。[关键词]:文本解读揭示矛盾“滑水”反思阅读教学“高耗低效”之因,之一便是文本解读的无效或低效。虽然文本阅读占据语文课堂绝大部分课时,然而普遍存在的现实是,教师往往在学生“一望而知”的话语上纠

2、缠不休,而对那些学生“一望无知”甚至“再望还是无知”的内容却一滑而过,造成文本资源的浪费,引来“语文课上和不上一个样”的普遍抱怨。为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不能不从根源上、从深层次思维模式上反思阅读教学。一、“套板效应”和“结论先行”使阅读教学在“滑冰”[案例]:《海伦·凯勒》(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学片段:(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从中你读懂了什么?生1:课文主要写了海伦·凯勒小时候就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是她在沙利文老师的指导下刻苦学习,不但学会了阅读、书写、说话,还考上了大学,表现了她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生活态度。

3、师:很好。你不但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能说出人物的品质特点。生2:课文写了海伦·凯勒小时候生了一场重病后,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她没有灰心,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阅读、书写和说话,还考上了大学,反映了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师:好的,你又是怎么体会到的?生2:因为海伦·凯勒从小身体残疾,后来却还能考上大学,说明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师:很好。读了课文你们就能体会出人物的特点,你们真会读书。……[评析]:试问,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就能体会到海伦·凯勒“7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价值何在?课后,我找来上课发言的两位学生,询问他们是怎

4、么体会人物的特点的?第一个学生告诉我,他照搬了《课课通》上的内容;第二个学生说,他之前已经读过好多篇描写残疾人的文章,都是表现他们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所以他想这篇文章也是。这其实是“套板效应”和“结论先行”的具体表现。所谓“套板效应”,是近代文艺心理学的术语,原指“一件事物发生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见朱光潜《咬文嚼字》)。“结论先行”是指学生阅读课文之前,头脑里先有了关于课文内容、形式方面的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不是从阅读感受中归结出来的,而是从别的一些途径直接获得的,如对《课课

5、通》等教辅资料上内容的“搬运”,或是源于学生的“预期心理图式”。上述案例中学生对海伦·凯勒的品质特点的认识不是源于文本阅读的感悟与体验,而是来自于现成的“答案”和“结论”。如果老师满足于学生的回答,那就陷进了“套板效应”和“结论先行”的泥坑,就难以真正引发师生间有价值的教学对话。假如把文本比作水,“套板效应”和“结论先行”便是结于文本之水面上的一层厚厚的冰,它遮蔽了文本之“水”。于是,老师带着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只能在冰面上进行从现象到现象的平面滑行,学生既感受不到“水”中之乐,更领略不到“水”中之奥秘。二、“破冰去蔽”,教师带领学生“滑水”“滑水”

6、,本来是指借助动力的牵引,在水面上行走的水上运动。既可以使人感受高速滑行带来的刺激,又能使人体会翻、转、跳、跃带来的快乐。我认为,要想提高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解读的有效性,读出文本内在的密码,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首先要“破冰去蔽”,即要打破遮蔽文本之“水”的冰面,让阅读能进入文本之“水”中;去掉因“套板效应”和“结论先行”而形成的一般化的、现成的、空洞的概念,像剥笋一样,把文本中间非常具体的、微妙的内涵以及潜在的矛盾揭示出来。有效的阅读教学不能“滑冰”,而要“滑水”。教师要发挥动力的牵引作用,让平静的文本之“水”激起浪花或掀起波澜,带领学

7、生在“滑水”中体会“水”中运动的妙趣。它的基本策略是揭示矛盾,分析矛盾,咀嚼矛盾。因为,语文教育专家孙绍振先生说:“分析作品应从揭示矛盾开始7,没有矛盾,没有差异,就无法进入分析的层次。关键是如何把矛盾揭示出来。因为一切经典文本都是天衣无缝的,矛盾不在表面,不是现成的。得有一种方法,最好是具有操作性的,把矛盾揭示出来。”1、“沉入词语”,揭示词语字典意义和语境意义之间的矛盾。南帆先生提出,文本细读要“沉入词语”。为什么是说“词语”,而不是“句子或语段”呢?因为“词语”是最小的意义单位。细读文本,就是要细读到最小的意义单位,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咀嚼。为什

8、么要“沉入”,而不“跳入或进入”呢?因为将文本看作是“水”,细读文本,就要求读者将整个身子都浸入水中,让身子与“水”全方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