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954243
大小:4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11
《小学语文主问题教学研究述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主问题”教学研究述评 【摘要】: 本文就“主问题”教学产生的背景、“主问题”及“主问题”教学的特点、“主问题”教学的意义、“主问题”的设计策略等四个方面对十余年来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有关“主问题”教学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同时就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空白做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 阅读教学 主问题 “主问题”教学 【正文】: “主问题”这一概念,是湖北省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在1993年3月对徐振维老师《白毛女(选场)》教例评析中首次提出的。之后,余老师在《我对阅读教学”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一文中指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
2、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理解、品味、欣赏、探究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是能够让阅读研讨深深进入课文的教学问题。”“‘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 “所以,对‘主问题’的研究实质上是对课堂教学最关键的技术问题的研究。” ⑴钱梦龙老师也曾说,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 继余老师之后,全国不少语文教师对这个课题进行了广泛地研究,并且以论文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研究
3、成果。浙江方建辉在2007年6月的《校长阅刊》中发表了《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探微》,在“主问题”的内涵特点、“主问题”对于阅读教学的意义、设计“主问题”的切入点、“主问题”设计的注意点等四个方面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湖北省公安一中祝中清在 2007年9月《中学语文教学》中发表了《“主问题”设计研究的教改意义》,非常简明的阐述了“主问题”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积极意义:有利于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有利于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等。 一 、“主问题”教学产生的背景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字词的积累,标点、语法、修辞等的分析,文学以及文化常识的识记等等,
4、烦琐、细碎、杂乱。有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某个重要的语段就能列举几个或十几个问题,知识点“沙化”现象严重。由于这样的教学大多带有静止、孤立等弊端,其着眼点往往不能牵一‘练’而动全“篇”,缺少指向于渗透文章的“合力”。⑵ 新课改以来,教师的问题意识得到了不断的强化,问题教学成了语文阅读课教学的一个主要手段。但是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随意、简单又零碎无序,导致学生的思维只能以线性的定向的方式运作,学生被教师零散的问题牵着鼻子走,师生教与学的目标均不明确,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犹如蜻蜒点水,浮于表面,很难深层次地领悟文章蕴含的美。当然,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就更难以形成
5、了,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余映潮老师曾历数的传统教学的弊端:“‘步步为营’的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板书’设计靠近的阶梯”,“‘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绵延自己滔滔讲析的桥梁,‘随口而至’的问与答没有丝毫的美感和激发力,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思维的网络。”⑶ 针对这些现象,余映潮老师提出:“我们应有强烈的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碎问碎答’的危害年深日久,几乎所有的阅读课堂教学充满‘问答’6,甚至有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和教案实录,也显得提问过多,内容过浅。”⑷ 笔者认为,正是在新课改精神的刺激下,阅读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时候,“主问题
6、”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所关注。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探寻“主问题”教学的意义,希望改变当前课堂教学上“问题”泛滥的现状,通过设置尽可能少、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更严谨、更高效地把握课堂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余老师的“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和强化自己把握教材的水平和课堂对话的能力作为努力的目标。 但是,在老师们的研究背景或教学现状的分析中,只是比较多的例举了当前阅读课堂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成因却缺少必要的探究和归纳,这无疑影响了研究的深度。 二、“主问题”及“主
7、问题”教学的特点 所谓“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主问题’教学则是指在阅读教学中,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⑸与平时我们所说的问题教学相比,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1、江苏的方建辉老师认为“主问题”有几个较为明显的特点: 1)精练的概括性。“主问题”须是经过教师反复研读课文,针对文章重点内容高度提炼的结果,也是教师对课文个性化理解与反复思考的结晶。它对课文重点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对学生理解课文起关键性
8、作用。 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