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变迁的制度性障碍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分析

农业技术变迁的制度性障碍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分析

ID:40951099

大小:182.0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9-08-11

农业技术变迁的制度性障碍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分析_第1页
农业技术变迁的制度性障碍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分析_第2页
农业技术变迁的制度性障碍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分析_第3页
农业技术变迁的制度性障碍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分析_第4页
农业技术变迁的制度性障碍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农业技术变迁的制度性障碍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影响农业技术变迁和农民接受新技术的制度性障碍分析本项研究成果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点课题“农村发展与增加农民收入”(2001—2004)和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点课题“农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2001—2004)的资助。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苑鹏李人庆一、引言本研究报告分析农业技术变迁的制度性障碍对于农民增收的影响。尽管一些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下,因采用新技术、新品种而实现的农产品供给大幅度增长往往最终导致的是农民收入的大幅度下降,而不是增收(速水佑次郎、拉坦,2000,中文版),但是本研究报告认为,这一事实并不能否定农业技术作为农

2、户收入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和前提,尤其是在农业发展已经从资源投入为基础转向以科学为基础的今天。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农业发展逐步从以增加产量为主的生产主导型传统农业发展道路,转向优化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技术经济主导型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农业增长的技术依托,从以传统化学、机械技术为主转向传统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注重传统投入与资本集约和技术集约相结合的优化发展,更加重视农业与加工业的产业关联度,以科学为基础的农业带来了农业生产潜力的革命性增长(速水,2000),使用农业现代投入品已经成为以农业为主的农民实现增收的一

3、个基本前提条件。它意味着一方面,市场要形成农业生产现代投入品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农民生产者要对现代农业生产投入品形成有效需求。然而,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一般规律,其发展过程,不是在打破小农生产体制,而是在恢复和维持小农体制下进行的。农业生产和交易方面还在较大程度上停留在传统农业的方式下。分散的、超小规模化的小农户经营仍然构成了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产品交易方式上,以商业化公司为代表的一般性农产品流通组织仍占据主流,他们与农民的关系是一种利益分离、乃至对立的买断关系,而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以及其他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的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市场经济条件

4、下、与现代农业相对接的小农体制是我们研究农业技术变迁制度性障碍的基本前提。农业技术变迁不仅包括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新材料等的引进、开发、创造等,而且包括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传播与应用,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化转化。从我国农业技术供给体制和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现实出发,本研究报告认为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变迁的制度性障碍突出表现在两个大方面,一是缺乏有效的技术供给及其推广体系,农民难以获得所需的新技术;二是小农体制制约着农户对农业技术变迁形成有效的需求。与此相对应,本研究报告将从农业技术供给和农民需求的两大视角分析农业技术变迁的制度性障碍对于农户增收的影

5、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本项研究沿着下述路径展开,第二部分通过相关理论文献清理建立本项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而后在第三部分以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供给的主体——农业技术创新公共体制和公共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基本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通过对目前国家农业科研体系体制安排、农业技术创新主体改革和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以及国家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政策等问题的专题研究,对农业技术变迁的制度性障碍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从小农体制的制度安排出发,分析当前农户技术需求的结构特征和特点、以及与农业技术变迁相配套的农村要素市场发育滞后等对农户获得新技术的制度性障碍。第五部分

6、将结合对影响技术供给主体创新和需求主体接受新技术的制度性障碍的分析结果,提出为促进农民增收创造适宜的制度环境空间、推进市场微观主体创新步伐的具体对策建议。二、相关理论文献综述及研究前提(一)诱致性创新理论1、诱致性创新理论诱致性创新理论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不是外生变量,对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本身的变动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不同的技术与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主题。按照舒尔兹的理论,只有通过技术变革,提供新技术、新品种、新动力等,才会有可能实现农业部门的增长。因此,新的有利的技术供给是使传统农

7、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个必备条件。舒尔茨还进一步分析了新增生产要素的生产问题和农民作为需求者的有效需求问题。认为必须使大部分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或开发研究“社会化”。如果基础研究完全依靠营利的私人企业,那么对这种研究的投资必然会很少。而作为需求者的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速度主要取决于有利性,并且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民将会花费时间和金钱去寻求新农业要素。向提供新投入的农业研究以及利用新投入的农民投资,将为农业的技术变革和生产率增加提供基础(舒尔兹,1987,中文版)。速水佑次郎和拉坦进一步发展了舒尔茨的理论,建立了诱致性创新理论(速水佑次郎,拉坦,2000;速

8、水佑次郎,2002,中文版),诱致性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