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呼兰河_萧红的异国_陈荣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2卷第2期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2No.22011年4月JOURNALOFCHANGZ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Apr.2011呼兰河——萧红的异国陈荣香(常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常州213164)摘要:童年的记忆是作家创作的源泉,当繁华落尽,在萧红脑海里渐行渐近的是呼兰河畔的那座家园,是和祖父一起度过的天真烂漫时光。萧红的呼兰河、后花园,是诗意的、生命的乌托邦。它一部分是轻松的娱乐,一部分却是沉重的社会现实复苏和重新组织的历史,它们让被掩埋的历史自行呈现。关键词:呼兰河
2、;萧红;后花园;异国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42X(2011)02-0063-03说到萧红,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那个忧郁爱笑的小团圆媳妇在众人的围观中惨死、王大姑娘的、寂寞的萧红。她的人生是短促的,只活了三十难产而死等,却找不到一个贯穿始终的情节主线。全一年,而三十一年的岁月并不长;她的童年是寂寞书共分为七章,它们不屈从于整体,保持自己的异的,母亲早故,父亲、继母都不喜欢她,多的是祖质性,既可独立成篇,却又浑然天成。那么,呼兰母用针刺“我”的手指、“父亲一脚把我踢翻了”的河何以成为萧红的“异国”?萧
3、红在这部杰作中又是苦难记忆;她的爱情是不幸的,在她重复“哥哥救如何体现她生命最初的记忆的?妹妹”模式的爱情中,她总是被动着。但是,在她一、童年的记忆——作家创作的源泉孱弱的身躯中,她的创作力却是那么顽强:三部中、隔着三千里路的云和月,距着十多年的光阴荏长篇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三苒,时间与空间赋予了作者巨大的情感力量。一次十多篇短篇小说:《黄河》、《小城三月》等;两部戏次从异乡奔向异乡,送她的是异乡的波浪,迎接她剧:《民族魂鲁迅》、《突击》;几十首诗:《可纪念的的是异乡的风霜。在《呼兰河传》里,我们看不到枫叶》等。
4、尤其是《呼兰河传》更是她回忆式写作“优美的故事”,但因为他们充满作者幼年的记忆,[1]69的巅峰之作。《呼兰河传》创作于萧红颠沛流离于香“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港之际,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现实与童年的生活是一个人生命最初的诗意记忆。苏历史记忆的巨大落差,使远在异域他乡的萧红更加童说作家的童年记忆是解开作品的钥匙。童年的记想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她以自己的童年生活和她忆不但为作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对生活的最初体的家乡——东北哈尔滨的小城呼兰——为原型,创验,而且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作家创作的情感趋向。萧作了这部小说,它有
5、独特的艺术形式,说是小说,却红的童年既孤独又荒凉,小说第四章写“我”家的更像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俗画,一串凄婉院子,连续几节以“这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的的歌谣(茅盾语)。虽然人物众多,有赶车的、拉磨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开头,这样排的、养猪的、做饭的、卖馒头的、小团圆媳妇、有比、重复的结构显示出了“我”童年的极度寂寞,因二伯、磨倌歪嘴子、王大姑娘、祖父、还有“我”等,为“我小的时候,没有什么同伴,我是我母亲的第[1]69但究竟谁是主角?却找不到;虽也叙述故事,活泼一个孩子。”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们的收稿日
6、期:2011-02-21作者简介:陈荣香(1975—),女,江苏宝应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64·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故事也在这里发生。零散的故事之间唯一的联系纽是情节曲折的故事剧,而是一出牧歌式的散文诗。第带因为固定的空间——我家的院子——而得以维三章集中笔墨写“我”与祖父相处的快乐时光,这持。是怀乡的焦点。同时,又以此为聚焦点,以童年童年的缺失需要成年的弥补,因为童年时代得“我”的视线,展现了家乡呼兰河的全貌;最后用一不到爱的滋润,这爱的缺失导致成年后的她对爱怀个特写镜头,写寂寞的童年和荒凉
7、的家。“我家”院着热烈的憧憬。她认同“爱情对男子不过是身外之子里的房客:小团圆媳妇、有二伯、磨倌歪嘴子、王物,对女人却是整个世界”。因此她是以自己的整个大姑娘⋯⋯童年“我”的视角是一种无计划、无逻生命来拥抱爱情的。但是,她的爱情生活并不美满,辑的视角,因为儿童的生活就是随遇而安、无计划萧红与拯救她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哥哥”萧军结合的,仿佛童年的“我”在后花园中自由自在地玩耍。[1]71并非理想,在与萧军一起生活的几年中,她曾三次“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在这出走,最后一次,他们终于永别。出于这种靠拢萧里,“儿童的心灵和儿童的
8、视角所呈现的经验与感觉军即靠拢革命的主流文化的情景,萧红与萧军的离作为一种文学表现的对象与方式,其性质实际上是[4]离合合,便造成了萧红本文的一种既奇怪又自然的一种诗性的意识与想象。”在儿童的眼里,“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