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910409
大小:9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10
《马达绕线-概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馬達繞線-概論改裝馬達繞線,需要先了解馬達基礎原理。磁場中運動導線的感應電壓方程式(無負載時)導線上的感應電壓(e)=導線速度(v)x磁通密度向量(B)x導線在磁場中的長度(l)。e=vxBxl當馬達運轉到一個穩定速度時,(e)值上升到等於外電壓(V),電流趨近於零,這時的速度方程式等於:導線速度(v)=外電壓(V)/(磁通密度向量(B)x導線在磁場中的長度(l))。v=V/(Bxl)所以,在外電壓不變的情況下,導線速度(v)是與導線長度(l)成反比。也就是:導線愈短,速度愈快。但也不能過短,否則起動電
2、流過大,馬達動不了。馬達繞線-單線單繞式這是一般馬達的的最基本繞法。首先,將漆包線的一端折V型,並用磨砂紙或銼刀將V型端部的漆磨掉,再勾上(a)掛勾。刮漆的步驟是必要的,否則電力無法傳達到繞線內部,馬達也就動不了。將漆包線繞向(A)磁極的右側根部,以逆時針方向開始繞線。參考繞線圖,依次繞完全部圈數。接下來,將漆包線搭上(b)掛勾,繼續前面的方式,繞完(B)磁極全部圈數。(c)掛勾、(C)磁極的繞法也一樣。要記得與每一個掛勾接觸的漆包線的漆都須刮除乾淨,以確保接觸正常。最後,漆包線繞回起點,與原來的線頭一
3、起搭住(a)掛勾,到此為止,完成繞線動作。再來,就是掛勾與繞線的結合。你可以用鉗子將掛勾夾住繞線,也可以用焊鍚來接合。用焊鍚接合的方式,較能確保繞線不會鬆動,接點不會發生接觸不良。轉子到此已製作完成。為確保轉子能正常運作,最好先用[三用電表]測定一下繞線是否正常。方法是:將電表一端接觸銅座,一端接觸馬達軸心,如果是不導電,則代表一切正常,繞線無破損和漏電。再來是將電表二端,分別接觸銅座的任意二點的三種組合,都必須能導電才算正常。單線單繞式作法到此完成。※簡式:掛(a)→繞(A)→掛(b)→繞(B)→掛(
4、c)→繞(C)→掛(a)。馬達繞線-單線雙繞式這是改良型的繞法,目的在於提高電力傳送的斷面積,減少線圈長度,以得到較大的轉速。主要繞法與單線單繞式相同,差別在於將全部圈數分成二段繞線。參考繞線圖,先以單線單繞式,繞一半的圈數(如圖示1→7),經過a,b,c三掛勾,繞完A,B,C三個磁極,回到原點a掛勾後,再繼續以相同方法,繞完另一半的圈數(如圖示A→G)。全部繞線完成後,這時在每一個掛勾上,應該都有二條漆包線勾住(a點因頭尾關係,共3條)。再用前面的方法將接點焊合,並以三用電表測試。單線雙繞式作法到此完
5、成。※簡式:掛(a)→繞(A)內圈→掛(b)→繞(B)內圈→掛(c)→繞(C)內圈→掛(a)→繞(A)外圈→掛(b)→繞(B)外圈→掛(c)→繞(C)外圈→掛(a)。馬達繞線-雙線單繞式雙線單繞式,其實與單線雙繞式在意義上是一樣的。雙線單繞式的繞法,如同單線單繞式,一次將磁極的所有線圈繞完,差別只在於一次繞雙線。參考繞線圖,同號碼不同顏色者,代表二條漆包線。先將漆包線對折、刮漆,勾住(a)掛勾,開始依單繞程序繞線。全部繞線完成後,這時在每一個掛勾上,應該都有二條漆包線勾住(a點因頭尾關係,共4條)。同樣
6、用前面的方法將接點焊合,並以三用電表測試。雙線單繞式作法到此完成。※簡式:雙線,掛(a)→繞(A)→掛(b)→繞(B)→掛(c)→繞(C)→掛(a)。馬達繞線-單線複繞式這是所列出的四種繞線法中,最為複雜的一種。原理上,是將導線在磁場的面擴大,所以每個通電迴路中,轉子三個磁極中有兩個磁極的導線同時有電流通過(其他繞法是每次只有一個磁極有電流通過)。繞法是每次繞線須同時繞完二個磁極後,才搭上一個掛勾。將漆包線頭折成V型(線頭多留約二公分),勾住(a)掛勾(注意!只暫時勾住,並不焊接),開始繞線圖中(A)磁
7、極之8→14線圈後,勾上(b)掛勾,再回來繼續繞完另一顏色標示的1→7線圈。(A)磁極繞完後,不須勾上(b)掛勾,直接進入(B)磁極繞8→14線圈。如此,繼續完成(B),(C)磁極的所有線圈。取下原先(a)的線頭,與線尾接合扭緊,剪掉多餘部份。全部繞線完成後,這時在每一個掛勾上,應該只有一條漆包線勾住(a點也一樣)。同樣用前面的方法將接點焊合,並以三用電表測試。單線複繞式作法到此完成。※簡式:(A)8圈→勾(b)→(A)再8圈→(B)8圈→勾(c)→(B)再8圈→(C)8圈→勾(a)→(C)再8圈。馬達
8、繞線-後記以上介紹的是四種基本繞法,圖例中的圈數只是參考,實際圈數依使用漆包線的線徑而有所不同。至於各種線徑使用的圈數到底多少才是恰當,則需靠經驗而來。原則是:導線愈長,扭力愈大,速度愈慢。反之,導線愈短,扭力愈小,速度愈快。至於有些利用跳線(繞線次序變動)方式,強調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找不到理論的根據,且本人認為繞線的平順重於一切,在此不做介紹。有興趣者,可自行嘗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