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908926
大小:7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10
《2019-2020年一年级语文下册 夜色教材分析 语文S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一年级语文下册夜色教材分析语文S版教材分析:本课是一首儿歌。用第—人称,写“我”从前胆子很小,很怕黑,后来爸爸晚上带我出去散步,“我”发现夜晚也像白天—样美好,“我”不再怕黑了。课文分两节,第一节讲“我”从前胆子很小,很怕黑。第二节讲爸爸晚上带“我”出去散步,“我”才发现夜晚原来也像白天一样美好。本课浯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充满了童趣。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画的是妈妈在给我讲关于勇敢的故事。妈妈拿着一本故事书,耐心地给我讲着书中的故事。第二幅插图画的是爸爸在晚上牵着我的小手
2、去散步。“我”面带微笑,因为“我”发现夜晚也像白天一样美好。这两幅插图能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词句,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课后编有三道练习题。第1题是朗读、背诵课文,要求学生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儿歌,并有意识地积累书面语言。第2题意在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本课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教育和鼓励学生做一个勇敢的孩子。第3题是写字练习。 教学重点是识字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
3、。附送:2019-2020年一年级语文下册夜色教案冀教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针对学生胆小的心理,在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3.正确认读本课十三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教学重点:ok1.认读本课十三个生字。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使孩子们在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准备:小黑板出示生字和词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会唱《小星星》这首歌曲吗?(教师和
4、学生一起表演一起唱。如果学生不会唱,教师可以唱给学生听,学生要认真听。)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无意注意较强,设计此环节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又可有效的将所学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 2.你们喜欢这首歌吗?谁知道这首歌唱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夜晚时候的景色)那老师想知道你们眼中的夜色是什么样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谈论眼中的夜色。) (设计意图: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课文内容自然的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的引出对课文的学习。) 3.今天还有一位
5、小朋友也想和我们一起谈谈自己眼中的夜色。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眼中的夜色是什么样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它。 板书课题:《夜色》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读课文。要求:自己试着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它。(学生按自己的方法边读课文边识字。教师巡视,对平时识字能力差的孩子尤其关注。)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意识,树立良好的学风和识字习惯。) 2.小组内检查生字,谁全认对了,就是“识字
6、大王”。 组长利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识记情况,对全读对的同学奖励小红星。 (设计意图:把检字环节设计为小组内完成,并合理利用评价机制,这样可充分调动孩子们的识字兴趣,使学习真正成为一件乐事。) 3.检查读文情况。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读文情况。(可小组齐读,也可个别学生代表)其他学生听后评议。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意愿,使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教师范读,大家认真听。问题:
7、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都听懂了什么? (学生听教师范读,听后自由谈论自己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机板书。如:害怕——不害怕。) 2.师:你们理解的真好。这个小朋友开始时怎样怕黑,后来为什么又不怕了?下面同学们带着问题小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问题。 3.好,哪个同学读懂了这个问题?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预设: (1)开始这个小朋友胆子很小。你是从课文中哪句话体会到的?让学生练习朗读。 (2)后来爸爸带他去散步,他发现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美丽。你能给大家读读这句话
8、吗?让学生练习朗读。 重点抓住“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引导学生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黑夜和白天是一样美的) (设计意图:教师在相信学生能力的前提下,引导孩子们理解文中内容。通过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使他们在读中感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4.师:小朋友在和爸爸散步时还可能看到什么美景?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小朋友看到的美丽的事物。) 5.在夜晚也能看见美丽的景色,教师出示:从此(出示:再黑再黑的夜晚,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