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道德缺失

青少年道德缺失

ID:40907237

大小:3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10

青少年道德缺失_第1页
青少年道德缺失_第2页
青少年道德缺失_第3页
青少年道德缺失_第4页
资源描述:

《青少年道德缺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一、道德出现滑波的现象     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教育的重要活动是在心理和生理——生理活动的现象领域内进行的。道德教育的功能是必须借心理教育来完成的,可是当今的青少年思想品德中却已形成一段可怕的真空地带。主要表现有:     (一)、虚荣心强,诚信缺失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学生经济意识越来越浓,在经济观念上趋向实惠,这本无可厚非,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却使得一些中学生产生了对诚信意识的背离。撒谎、作弊、违纪等现象在部分学生中相当普遍。一些学生不愿刻苦学习,却又想表现自己。于是用弄虚作假的手段骗取分数,以骗老师和家长,达到取得名利、荣誉为目的。一些学生认

2、为“会做假是有本事”,用“善意的谎言”为自己说谎辩解。不守诚信这一社会公害,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宽以待己,严于律人”,知行脱节     当前,中学生知与行在很大程度上是脱节的。经调查,在校的中学生绝大部分(87℅以上)社会公德意识、对社会道德观念的认知是比较好的,认为应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但在社会公德的践行上却令人担忧,乱划课桌、污损图书、考试作弊、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知而不行,有的知而不完全行,有的知而不行却要求他人行,典型的“宽以待己,严于律人”。     (三)、崇尚“自我”,价值取向错位    

3、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中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也处在变化之中,趋向多元化。有许多独生子女,在家庭是“中心”,在学校是“优生”,充满优越感,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片面强调个人利益,责任、义务意识普遍下降;在人生追求上,功利倾向突出,严重倾向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二、道德缺失产生的原因     法制教育向来是以严肃、严厉、坚决为主调,但它对未成年学生的教育却显得苍白无力。未成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需要通过各方面养成来培养。但学生的叛逆思想在当今教育体制下缺乏应有的约束和制约。      (一)人生观、价值

4、观的扭曲是导致青少年步入犯罪歧途的根源      现在的未成年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倍受父母的溺爱,缺少艰难困苦生活的锻炼。缺乏集体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一部分青少年爱慕虚荣、追求享乐、互相攀比,把职位的高低、金钱的多少当作人生的目标,过多地看重了金钱的作用,一旦不能达到目的便心理失衡。常常聚众偷盗、抢劫,甚至不惜铤而走险。      (二)传媒中的黄色、暴力内容是导致青少年误入犯罪歧途的重要诱因      1、早恋诱发犯罪      目前,我国青少年性生理发育年龄提前,但性教育滞后的现象不容忽视。正处于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渠道大都来源

5、于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中学时期正是青少年身心发展最动荡的时期,他们喜欢幻想,崇拜偶像,渴望与异性交往,性意识朦胧。这些本身都是正常的,可此时一旦受到“黄毒”的诱惑,就极易被击倒。老师和家长在这一时期若不能及时地给予恰当的教育和引导,中学生早恋就如洪水般来势汹涌,由早恋诱发的报复、打架、杀人等违法犯罪就极易发生。      2、“哥儿们义气”把青少年推向了犯罪的深渊      一些中学生精力过剩,正处于心理膨胀期,尤其是看到武侠片上的镜头,便觉得自己有使不完的劲,欲望在膨胀。受好奇心驱使,总幻想着有那么一天,自己也邀约几个人,结成兄弟,组成帮派,去闯荡江湖,去震

6、慑四方……青春期的青少年鉴别能力差,倾向于模仿别人在类似环境下的行为。因此,部分青少年不讲是非,恃强凌弱,称王称霸,把打架斗殴当作有能耐,认为拳头硬就是本事大。有些青少年在学校或社会上受到一点委屈或有不顺心的事,不向老师和家长诉说、求援,而是找“铁哥们儿”替他出气。     (三)畸形教育和学习压力是导致青少年走向犯罪道路的“催化剂”      十六七岁这一时期对青少年朋友来说是“花季”也是“雨季”。“活得太累”是这一时期青少年学生的共同感触。一方面,青少年学生性格尚未成熟,未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往往过高,与现实相差太远。在这种情况下,有

7、些青少年会感到自己为社会所抛弃,当他们感到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时,往往会做出过激反应。另一方面,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巨大压力使广大青少年感到无所适从。学校的畸形教育和教育行为的畸变为青少年犯罪埋下了隐患。如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班级和学生都被贴上了各种不同的“标签”:学校和社会的歧视使各种各样的“劣等生”走到了一起,其结果很可能是相互“感染”,形成一定的反社会倾向,并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许多学生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迫使孩子在社会上和同龄人比,在家庭和兄弟姐妹比,在学校和同学比,这种无休止的攀比让孩子苦不堪言,其心理品质和性情得不到均衡发展而极易扭曲形成心理

8、障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