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ID:40890098

大小:17.5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10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_第1页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_第2页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_第3页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一、隋朝:科举制的诞生科举制诞生于隋朝。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的),始置进士科,为科举制创立之始。二、唐代科举制的实施1.考生来源与报考手续唐代考生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学校出身的曰“生徒”;二是通过州县地方选拔考试而选送的“乡贡”;三是皇帝亲自选中的考生"制举"。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唐代科举考试的程序是:乡试(州、县的地方考试)--省试(尚书

2、省的礼部考试)--吏部复试。2.考试科目及内容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3.考试方法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虽多,但方法却只有五种,即口试、帖经、墨义、策论、诗赋。4.录取方法: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常科

3、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三、宋代科举制的发展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

4、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四、明清科举制的颓废明清科举考试最重视进士科。其考试程序大体有四:首先是“童试”。童试是预备性质的考试,即预考。考生不论年龄长幼皆称为“童生”或“儒童”。童生先参加地方的县、府、院级考试。童试预考通过以后称为“生员”,也叫“庠生”,通称“秀才”。第二步是“乡试”。“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由于考期定在农历八月,所以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乡试第一名叫“解元”。所谓“解”是“发送”的意思,即由地方考取了将送往京城参加“会试”。所谓“元”是第一的意思。乡试

5、第二名叫“亚元”。第三、四、五名叫“经魁”。第六名叫“亚魁”。其他称“文魁”。第三步是“会试”。“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考试时间是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的二月份举行,所以又叫“礼闱”或“春闱”。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第四步称为“廷试”或“殿试”。参加殿试的必须是会试的及第者。殿试考中分一、二、三甲,统称为进士。殿试一甲三人,曰状元、榜眼和探花,统称“赐进士及第”,放榜后即刻授予官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皆得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是人生的

6、最高荣誉。五、科举制度的废除清光绪31年,即公元1905年,上谕废止科考。从公元605年隋炀帝大业元年设进士科开始,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