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生活性

课程的生活性

ID:40887512

大小:2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9

课程的生活性_第1页
课程的生活性_第2页
课程的生活性_第3页
课程的生活性_第4页
资源描述:

《课程的生活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课程的生活性,决定了因地制宜拓展教学空间成为了必然本学科非常明确地强调了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即课程源于儿童的生活,并让儿童回归于生活,在体验自身的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中去感受、发现和探究,由此提升儿童的生活。也就是说这门课程的生活性,决定了教学必须面向生活,关注生活,离不开对儿童自身的生活实际及其儿童所生活的世界、社会现实的关注。而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观念和说教;不是道德目的简单灌输;也不是脱离了儿童生活的、使其难以感受和理解的、任由成人预设的教学内容。因此,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空间就成了教学的必然。只有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地展开符合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需要的教学,让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二)从

2、课程的适应性看拓展教学空间的必要性所谓因地制宜拓展教学空间,实际上是提倡教师对课程的开发。这一点不难理解。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地区差异也很大,教材不可能穷尽所有地方儿童的生活及其他,也就是,任何版本的教材都很难适应我国的所有地区。所以,我们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在国家课程之外,增加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其主要意图就是增强课程对地方和学校的适应性,以弥补国家课程不能充分照顾各个地方和不同学校的个别差异性的局限。对于特别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来说,更是如此。比如,虽然同样是关于家庭生活的学习,虽然绝大多数孩子们都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但留守儿童的家庭和普通孩子

3、的家庭生活会有不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也会不一样;单亲家庭的孩子也会有不同,所以,需要课堂上,老师需要根据班上学生这些方面的不同做出适当的选择……再如,同样讲校园生活,城市重点小学和贫困地区的小学,无论在学校规模、硬件设施的配备等方面,都会有很大差异,这样,同样落实生活课标“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老师们需要处理和注意的问题就很不一样,老师们就需要因地制宜地结合本地、本校的情况,对教材进行处理。老师要充分正视这一点,不要把教材上表现出的地区差异视为自己教学的障碍,反而更应当因地制宜地挖掘本土资源。因为,在对于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的吸收与转化基础上,教师通过自己的独立开发

4、,融入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理解,能使教学更具有实效性。(三)从儿童的道德成长和社会性发展规律看拓展教学时空的重要性课程标准有这样一句话提出:课程必须根植于儿童的生活才回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这就是说,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空间,从儿童的认知和成长规律看,就是要实现学习与生活的对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1.真正地尊重儿童,教学是为了儿童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是在尊重儿童,是在真正地帮助儿童在生活中发展,是在解决儿童的问题、苦恼,帮助他们成长的需要;意味着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点都要站在儿童的立场,符合他们成长的需要。2.有效促进儿童参与学习,

5、乐于体验和探究只有让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对接起来,学生才能真正卷入到教学活动中,乐于学习,乐于探究,因为教学内容与他们的生活有关。他们愿意交流和探究。3.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发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学生也正是在接触具体的生活实际中,学会发现、思考、判断和理解问题;认识、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这些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是在儿童主动的建构中形成的,不是被灌输而形成的。所以说,是否能上活一件课,是否能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学习,很大程度取决于老师是否因地制宜地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思维水平等去组织教学。与其他课程比较,本门课程与生活贴得更近,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

6、为基础的课程。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成长的平台,帮助学生过好的生活也是本门课程的目的。因此,教学必须关注儿童的生活和当今社会的现状。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良好道德的形成是在与现实生活的互动中实现的。生活的困惑和对生活的探究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和原动力;学生只有在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才能了解和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学生只有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养成习惯、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巩固和延伸到课上学习。我国地区差异大,学生感知生活的基础不同,必须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强调教学活动要符合中国国情,从本地实际出发,注重教学活动的实效性。符合国情和地区实际,从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结合社会生活

7、中儿童能够理解的重大事件或有意义的公益活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儿童感兴趣的当地的自然现象、与儿童关系密切的热点问题等开展教学活动,保持课程内容的丰富与鲜活。教师要根据实际条件,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已有的资源,以及购物、旅游、访友等机会,引导学生适时地开展体验、考察、调查、制作、游戏等活动。一、以“人”为本,开发教材中的资源。小学品德教材由一系列反映儿童学习和生活画面的图片组成,为儿童喜闻乐见,体现了编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