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815314
大小:6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8-08
《区域可持续发展重点整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发展:是一个过程,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2.发展观:广义:是关于宇宙发展的见解,研究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现状、未来。狭义:研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条件、动力、方法和途径的理论。3.工业化: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是推进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过程。主要表现:工业生产量的快速增长,新兴部门大量出现,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国民消费层次全面提升4.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融合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是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工业化与扩大就业齐头并进的全面发展道
2、路。5.广义资源:将对财富的形成起作用的因素(人或物)统称为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狭义资源:是指自然资源。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6.外部性: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的影响。有益的是正外部性,有害的是负外部性,叫外部不经济性。外部性来源于一个非有效的产权结构7.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8.自然环境: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
3、圈所组成的相互渗透、制约和作用的复杂的物质体系。9.人类环境:人类赖以生存、从事生产和生活的外界条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10.社会环境: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如,城市环境、农村环境、村落环境等。11.人类生态系统:指居民及其聚落环境组成的网络结构,是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的适应、改造而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12.有机农业:是指主要投入的生产资料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可以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还可节约大量用来生产化肥农药的能源。有机农业注重利用农业内部环境资源,提倡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内部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外部不可再生资源
4、的浪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农业的关键是利用生物多样性,培肥土地,采用少耕、免耕、间作套种、休闲、轮作、覆盖等方式使土地活化,提高土壤肥力,并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及土壤沙化,有助于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13.生态农业:内容包括农业结构的调整、施肥结构的调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的调整、塑料薄膜等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秸秆的综合利用等。尽量减少污染,尽可能的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和谐。有机农业是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4.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转换,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个人地协调
5、,资源优化配置,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配置的目的是实现三个效益最大化;区域的层次性要求不仅区域内部优化而且区际间也要协调,为更大区域更高层次区域发展做出贡献。15.循环经济: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不但是减少污染,而且要通过物料循环降低投入,这就是循环经济的思想和实践。16.“动脉产业”是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的产业,是资源—产品—消费过程。相对于动脉产业,“静脉产业”,是指围绕废物资源化形成的产业。动脉产业表现为,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以非废弃物作为原料的产业。17.生态门槛: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坏的环境具有自我净化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但是当污染和退化超过一定限度,自然生态系统将崩溃,
6、受破坏的环境再不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一限度称为生态门槛。18.度量工业化程度的指标:人均生产总值、工业化率、城市化率、三种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简答:19.传统发展观(包括经济发展观和社会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不同之处?(①背景不同②追求的目标不同③测度指标不同④理论基础不同⑤实践响应不同)7经济发展观:背景:西方发达国家当年在进行工业化的产物。20世纪50、60年代,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走上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方式是苏联发展模式的示范效应。追求的目标:以经济增长为核心,追求物质财富的无限增长;指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理论基础:威廉.配第的“重商主义”(重银主义、贸易);亚当斯密、凯
7、恩斯:单纯的物质财富观;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物质财富提高论。实践响应:西方国家完成工业化,殖民国家振兴民族经济,中国建立和完善了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发展观:背景:上个世纪70~80年代,世界经济高速增长,贫富两极分化加剧;追求的目标:从“经济增长第一”转到满足个人和社会的基本需求。指标:基本必需品的消费量,收入和分配的均等程度,识字率,健康水平和就业状况等。理论基础:认得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