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785913
大小:4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8-07
《农田排水概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农田排水概述作物的长生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但是也不是水越多越好,水太多也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甚至使作物死亡。因此缺水时需灌水,水多时则需排水。前面已学了灌溉理论,本章开始学习农田排水理论。农田水分太多可能造成的灾害有洪、涝、渍和盐碱等。下面分别说明什么是涝灾、渍害和盐害,并介绍农田的排水要求、排水标准和排水措施等。一、涝灾、渍害和盐害(一)涝灾(waterlogging)1.定义降雨过多形成旱地积水或水田淹水过深而造成作物减产或失收的灾害。2.涝灾与洪灾的区别涝灾:当地降雨引起地面积水。洪灾:客水入境引起地面积水。(二)渍害(subs
2、urfacewaterlogging)1.定义:因地下水位过高或连续阴雨致使土壤过湿而危害作物正常生长的灾害。2.成因:自然原因(1)降雨过多或阴雨连绵(2)地下水位过高,如滨湖地区(3)耕层滞水 有粘土隔层、犁底层(4)地势低洼如兴化、建湖、泰县溱潼镇等地人为因素:(1)重灌轻排(2)工程不配套,大水漫灌、串灌串排3.渍与涝的区别渍:无地表积水涝:有地表积水渍可视为一种特殊的涝,渍也称为暗涝、地下涝、地涝等。(三)盐害1.定义:土壤中含可溶性盐过多,使作物吸水困难,从而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的灾害。中性盐:Nacl、Na2SO4等过多,称盐土碱性盐
3、:NaCO3、NaHCO3等过多称碱土,或盐碱土2.盐碱地的形成形成的条件(1)地下水含盐量大;(2)地下水位过高,上升毛管水能达到地面 形成过程 1)地面蒸发、毛管水上升至地面; 2)水蒸发后,盐分留在土壤表层;(3)盐分积累,形成盐碱地。(绘示意图说明形成过程)次生盐碱地:由于灌溉不当(过量灌水,或只灌不排)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形成盐碱地称为次生盐碱地。3.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滨海地区;二、农田排水要求和排水标准(一)农田排水要求1.除涝排水要求使作物淹水深度和淹水时间在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的允许范围之内。(1)不同作物、同
4、一种作物不同生育阶段耐淹能力不同,由表7-1可知旱作物中棉花耐淹能力较差,玉米耐淹能力较高。水稻分孽期耐淹能力较差,其它各阶段耐淹能力较高。水稻总体来总耐用淹能力较好,但是水田滞蓄水深和时间也应有所限制,见表7-2。2.降渍排水要求土壤含水量的大小与地下水位关系密切,地下水埋深越浅,土壤含水量越大,因此降渍要求可表示为对地下水埋深的要求。(1)土壤含水量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2)地下水埋深与产量的关系(3)不同作物、同一种作物不同生育阶段耐渍能力不同,主要作物耐渍能力见表7-3。一般适宜埋:0.5~1.2m。(4)水田地下水位过高、长期淹水也会产
5、生渍害,因此需要:浅水勤灌;适当晒田;保证一定的深层渗漏。3.治盐要求在有盐碱化威胁的地区,土壤会不会产生盐碱化,与地下水位埋深有关,若地下水很深,则不可能产生盐碱地。因此治盐要求也可用地下水埋深要求来表示。地下水临界进埋深:不致引起盐碱化的地下水最小埋深称。治盐要求:地下水埋深>地下水临界埋深。对不同的地下水含盐量、不同的土质,地下水临界埋深不同,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地下水临界埋深见表7-4。(二)农田排水标准1.除涝标准通常以排除某一重现的暴雨所产生的径流作为排涝标准。标准太高、排涝效益好,但排涝工程规模太大、投资太大;标准低、投资低,但不能解
6、决排涝问题,因此需要定出一个高低适宜的排涝标准。有条件时可进行经济分析论证确定。一般可按《规范》或本地区的有关规定确定。按新规范,排涝标准为5~10年一遇。江苏省:日雨量150~200mm,不受涝(二日排出),相当于五年一遇。日本:10~15年一遇,澳大利亚:15~20年一遇2.降渍标准以设计排渍深度和耐渍深度作为排涝标准。设计排渍深度:日常情况下地下水位的埋深要求。设计耐渍深度:暴雨后规定时间内要求地下水位达到的埋深,比如3天内地下水位要求降到0.5米深。按规范,降渍要求为:作物种类设计排渍深度设计耐渍深度旱作0.8~1.3m3~4d内地下水
7、位降至0.3~0.6m水稻0.4~0.6m 另外水田应保持适宜渗漏量,2~8mm/d(粘性取小值,沙性土地取大值)。3.防盐标准地下水位应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P190,表7-4。江苏降渍防盐标准:基本控制地下水位在1~1.2米,盐碱地区还要适当加深。三、涝、渍、盐治理(一)除涝1.水利措施:(1)修建排水工程、挖沟、疏河、建闸、站等。(2)排滞并举。2.农业措施:(1)易涝地区种耐涝作物。(2)局部洼地可作蓄涝养殖区。(二)防渍1.水利措施:(1)修建排水工程,明沟、暗管(鼠道)、竖井排水。(2)控制河网水位,从而控地下水位。(3)节水灌溉。(
8、4)灌排分开,水旱分开2.农业措施:(1)改良土壤,消除滞水层(深耕晒垡、增施有机肥)。(2)种植耐渍品种,(如圩区应种水稻、不种棉花)。(3)生物排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