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783478
大小:4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07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和反应后溶质成分的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和反应后溶质成分的探究>>教学设计年级:九年级姓名:付晓单位:郑州市第七十六中学中和反应后溶质成分的探究【课标解读】化学实验是最生动、最直观的教学手段,能提供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通过对比、分类、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科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化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有效组织和实施探究教学,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认真完成标准中要求的必做实验。身边的化学物质是学习初中化学的重要载体,要在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方法,获得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历年中考对酸碱盐的要求高于课程标准(如增加盐的性质,对酸
2、碱的性质要求从“认识”提高到“掌握”),酸碱中和反应也不例外。因此不能仅限于书本知识,应对历年中考试题进行梳理。【教材分析】中和反应是酸和碱之间的反应,也是重要性质,是酸碱盐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知识点,通过中和反应建立起酸和碱的联系,也为盐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为高中酸碱中和滴定奠定基础。可见,中和反应在酸碱盐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中和反应的再次探究,学生对于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中和反应的实质会理解更透彻,有利于学生对于新旧知识的重新构建。【学情分析】知识准备: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酸和碱能够发生中和反应及其发生实质,学会了检验溶液酸碱性的
3、方法。技能准备:通过前边实验操作练习的积累,学生基本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从离子角度考虑问题,深入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及复分解反应发生所涉及的相关离子对,为高中学习打好基础。【教学流程】通过课前视频引入课题,同时以抢答题的形式考查对于中和反应相关知识点掌握情况,学生在进行过探究1并分析溶质成份后,有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为下一步的探究实验做好铺垫。课堂上通过确定酸和碱反应后的溶质成份深入理解酸和碱反应的实质及酸和碱的相关性质,这样安排保护了学生求知欲望,符合学生心理需求。【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确定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后的溶质成份。2、通过实
4、验探究,分析、领会过量问题的解题思路。【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确定氢氧化钙与稀硫酸反应后的溶质成份。【教学方法】讨论分析、实验探究、整理归纳【实验准备】废液、无色酚酞试液、紫色石蕊试液、锌粒、氢氧化铜、pH试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玻璃棒、玻璃片、试管若干,试管刷等。【课时划分】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中和反应实验操作视频活动一:探究中和反应,分析溶质成分1.请在试管中加入约2mLNaOH溶液,滴入2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向其中加入1滴稀盐酸,振荡,现象为,溶液中的溶质有。2.慢慢滴加稀盐酸至溶液恰好变成无色,此时反应的进行程度为,
5、溶液中的溶质有。3.继续滴加稀盐酸,现象,溶液中的溶质有。学生分组、分工,进行探究。(教师巡视,规范操作。)【表达与交流】请同学们展示本组探究成果。【反思追问】3步操作中稀盐酸的量有何不同?【归纳整理】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可以从反应物用量和生成物方面考虑。思维拓展1、请绘制此中和反应pH变化曲线。V(稀HCl)mLpH2、从曲线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活动二:设计实验确定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后的废液中的溶质成分。请同学们结合已有知识,分析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后的废液中的溶质成分有哪些?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进行实验探究。【提出问题】该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猜想
6、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步骤现象结论【表达与交流】请同学们展示本组的实验方案和实验中产生的疑问。【拓展延伸】1、用熟石灰中和一定量的盐酸时,溶液的pH与加入的熟石灰质量的关系如右图所示。熟石灰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当加入熟石灰mg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若改用ng氢氧化钠与相同量盐酸反应,所得溶液的pH (填“>”、“<”或“=”)7。2、实验室制取CO2后残留的废液中含有哪些溶质?请同学们讨论分析?【归纳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中和反应后
7、溶质成分的探究稀盐酸用量溶质成分稀盐酸不足NaOH,NaCl恰好完全反应NaCl稀盐酸过量HClNaCl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可以从反应物用量和生成物方面考虑。【教学效果】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的部分化学性质和酸碱中和反应后,学生仅知道知识体系一些浅层的内容,所以从教学内容本身来讲,并不复杂,但仍有部分学生不能真正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因此设计探究实验,确定酸和碱反应后的溶质成份。学生在此教学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问题引导等环节不断提高自身认识层次,最终目标达成,教学效果良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