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758820
大小:5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7
《《辛弃疾词两首》集 体 备 课 教 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基本信息年级高一备课组语文主备人授课人课题《辛弃疾词两首》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2.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3.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教学重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教学方法、知识准备【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教学过程(情景设疑、设计探究、知识应用等)旁批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导入有一个人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
2、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遥岑”句倒装。眺望远山它们像碧玉簪、像青螺髻那样秀美。景自然是美景,然而在词
3、人看来都在献愁供恨,山如何能献愁供恨呢?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这个愁与恨是词人心中无法排遣的忧愁与愤恨。“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暗喻南宋朝廷如日落西山,国势衰颓,犹如摇摇欲坠的落日,因而触景生情,黯然种伤神,为国势担忧。“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犹如失群的孤雁,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4“落日搂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极具特色的意象组合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通过日
4、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四、鉴赏:思考:1、“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断鸿”写出了怎样的心境?“落日”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生命危浅,朝不虑夕)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夕阳残照楼头,失群的孤雁哀鸣天际,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词人的孤寂和悲苦。2.借这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尽西风,季鹰归
5、未?”: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表明了对金人入侵的仇恨,还蕴含着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也批判了不顾国事、钻营私利、贪图享乐的人。(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
6、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控诉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人才,使爱国志士无所作为,虚掷年华,人空老去。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时光易逝的感慨。这也正是登临赏心亭的重要原因,所以也可以说“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正是整首词的词眼五.布置作业:背诵第二课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导入(二)、诵读感知,体味风格:1、学生齐声读一遍。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3、教师范读一遍。4、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用典很多)(三)、找典故。1、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我们来看标题:《永遇乐·京口北
7、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题目,大家知道,词往往用它开头的第一句话作题目,单独命题的很少,如这一课中的《声声慢》《扬州慢》《雨霖铃》等,而只要单独命题了,它的主旨就很明确了。看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在什么地点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怀古)2、学生再默读一遍。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典故)?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寻找典故,我并没有笼统地提问“词中引用了哪几个典故”,而是把它细化成以下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典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