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740183
大小:2.19 MB
页数:27页
时间:2019-08-07
《20140926怎样写好读后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书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lèijīngshéncáifùlèijìnbùjiētījī莎士比亚说:“生活中没有书籍,犹如生命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犹如鸟儿没有翅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读书伴我成长我心中的好书介绍你所见到过的好的文章或作品。畅谈你的感受及你喜欢它的理由说说带给你的启迪或帮助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以及、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感受体会受到的教育启迪“读后感”怎样写好呢?第一步:要读好原文(看好电影)1.是对所读的书或文章有一个概括性的
2、了解(作者的生平、文章的写作背景等)。2.是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或书的内容、结构、情节、人物的性格特点等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掌握。第二步:选准感动点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电影,我们阅后可以列出许多的感动点,但在一篇文章、书中的读后感(观后感)中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因此,你要选择你认为最重要的、角度最新的、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感受最深、写起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动点。读后感的拟题方式有两种:(1)直接拟题:如:《×××》读后感或读《×××》有感;(2)以感点为正题,以“——读《….》有感”为副题如:感悟生命——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有
3、感第三步:拟订题目第四步:基本格式开头:用一两句话点明原文篇(片)名,说明感动点。中间:(1)简介原文主要内容。注意:一定要重点写与感动点有关的内容,以便自然引出下文的感想。(2)用一两句话,对原文加以议论,引出下文的“联系实际”。(3)具体联系你所了解的、听到的、看到的社会实际或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与感动(受)点,进行对比、比较、联想。这部分是读(观)后感的重点,一定要详写。结尾:再次强调感动点,总结自己受到的启发或教育。读后感的写作结构叙议联结读后感佳作赏析虚心才能进步——读《群鸟学艺》有感读了课文《群鸟学艺》,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虚心才
4、能进步、成功。(点名篇名,说明感动点)这篇课文讲的是,许多鸟向凤凰学搭窝,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都只求一知半解,才学到一点肤浅的知识,就自以为是,觉得已经把搭窝的技术学到手了,一个个半途而废。只有小燕子自始至终认真地听,虚心地跟凤凰学。最后,只有小燕子搭的窝漂亮、结实、暖和。(简介内容)故事中的小鸟,有的骄傲自满,有的谦虚好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对原文加以议论,引出下文的“联系实际”)记得三年级上学期时,我就像课文中的小燕子一样,虚心好学,对很多问题都喜欢钻研。不懂的,就向老师请教。那时,单元测验我常得第一。可是挡我连续几次第一名以后,便开始
5、像猫头鹰一样骄傲起来。数学课上,才听老师讲了一两道例题,就认为已经学得很好了,再也听不进去和同桌打打闹闹,嬉嬉笑笑。语文课上,常在下面偷看卡通漫画书,根本没听老师讲,老师问听懂了没有,却带头高声喊"懂了"。渐渐地,做作业时就感到吃力了,甚至发展到了抄别人作业的地步。期末考试,语文、数学成绩却没有及格。唉!我这不是像课文中的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学搭窝一样,不求甚解,半途而废吗?(联系实际谈感想,详写)读了《群鸟学艺》我深有感触:不虚心,怎能进步呢?(结尾总结感受点)《伤仲永》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
6、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
7、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受点才能来自勤奋学习——读《伤仲永》一文有感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伤仲永》一文给我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仲永的故事是这样的: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叙←感点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处拜
8、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这能叫人不扼腕叹惜吗?神童泯然众人,责任在于他父亲,原因是“不使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