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736291
大小:10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8-06
《中国核武器装备发展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核武器装备发展综述中国的第一代核武器 中国从一九六四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现在,核武器的研制与发展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相继研制成功中程、中远程、洲际、潜地导弹,与其配套的核弹头也先后定型生产并装备部队。到八十年代中期基本完成了第一代核武器的发展历程,形成了陆基导弹、潜射导弹和轰炸机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奠定了中国核大国的物质基础。但是,中国第一代核武器在总体上规模相对较小,大约只有三百三十多个核弹头,而且技术陈旧,实际的威慑能力有限。一、中国的陆基弹道导弹 中国第一代战略核力量以陆基弹道导弹为主,主要由东风二、
2、三、四和五共四个型号的地地战略弹道导弹组成。这些陆基导弹基本都是用六十和七十年代技术制造的,每枚导弹只能装载一个弹头,命中精度也较差。此外,所有四型导弹都使用液体推进剂,不仅体积大,难于机动,不便贮存,而且发射时需要很长的准备时间。 东风二型导弹:单级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中近程地地战略弹道导弹。一九六零年开始研制,一九六四年试验成功,最大射程一千二百公里;该型导弹可携带两万吨级当量的核弹头一枚,现已退役,但估计目前仍保留近三十枚。 东风三型导弹:单级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中程地地战略弹道导弹。一九六五年开始研制,一九六七年试验成功,最大射程在三千
3、公里;一九八五年又进行增程改型试验,最大射程提高到四千五百公里左右;该型导弹由陆地机动射,至今大约共部署了七十多枚。 东风四型导弹:两级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中远程地地战略弹道导弹。一九六四年开始研制,一九七零年试验成功,一九七六年又进行了增程试验,最大射程提高到近八千公里;该型导弹固定在地下导弹发射井发射,携带三百万吨级当量的弹头一枚,相信至今已部署了二十枚左右。 东风五型导弹:两级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洲际地地战略弹道导弹。一九六五年开始研制,一九七零年首次科研飞行试验成功,一九八零年实弹飞行试验成功,最大射程可达一万两千公里;该型导弹也固定在
4、地下导弹发射井中发射,可携带五百万吨级当量的弹头一枚,目前部署了约十枚。二、潜射弹道导弹 中共在一九五八年决定研制核潜艇,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历了三十年,直到八十年代导弹核潜艇和潜射导弹才相继研制成功,建成了水下战略核力量。 夏级导弹核潜艇:中国于一九六五年正式开始研制核潜艇工程,考虑到自己的技术力量薄弱,经验不足,中国决定核潜艇制造计划分两步走,第一步先研制鱼雷核潜艇,第二步再研制导弹核潜艇。一九六八年第一艘鱼雷核潜艇开工建造,一九七一年下水,一九七四年交付中国海军使用,西方称其为汉级核潜艇。导弹核潜艇则从一九七零年开始研制,一九八一年
5、下水,一九八三年加入中国海军战斗序列,西方称其为夏级导弹核潜艇。该导弹核潜艇排水量为八千吨,一百二十米长,航速二十二节左右,最深潜水可达三百米。该潜艇有十二个导弹发射筒,装有十二枚巨浪一潜射弹道导弹。到一九九零年,中国已建成两艘夏级核潜艇,还有三艘在建造中。据估计整个夏级核潜艇的建造计划将在四到六艘之间,以维持经常有两艘到三艘进行战备巡逻。 巨浪一型导弹: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的中程潜地战略弹道导弹。一九六七年正式开始研制,一九八二年在常规动力导弹潜艇发射试验成功,但一九八五年第一次在夏级核潜艇上发射试验时失败,三年后的一九八八年第二次试验终获成
6、功;该型导弹与中共其它的战略导弹不同,使用的是固体推进剂,载有二百万吨级当量的弹头一个;该型导弹的最大弱点是射程仅有三千公里,必须迫近敌方海岸才能进行攻击,因此很容易受对方的反潜力量的牵制。巨浪一型潜射导弹现已生产了近五十枚。三、中国的空中核武力 中国的第三支核力量是由轰六型轰炸机和强五型强击机所携带的核炸弹所组成。据估计中国现有近一百五十枚供飞机投放的核弹。轰六和强五都是以五、六十年代的技术研制出的飞机,对付现代空防的能力不足。而且这两种飞机也没有装备带核弹头的远程巡航导弹,因此能发挥的实际核作战能力有限。 轰六型轰炸机:中国仿制苏式
7、图十六轰炸机生产的亚音速中型轰炸机。一九五九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两架图十六轰炸机的样机和全套技术资料,一九六三年中国开始仿制图十六轰炸机,经过五年在一九六八年生产出轰六型轰炸机。该型飞机最高时速一千公里,最多可载弹九吨,作战半径近三千公里,能覆盖亚洲大部分地区和俄国的远东与中亚地区。该机稍经改装可投放核弹,中国首次原子弹和氢弹的空爆试验都是由该型飞机进行的。中国现有一百二十多架轰六型飞机在服役。中国的第二代战略核武器 近年来中国加紧进行核试验,从各方面的分析看,八十年代初中期,中国根据小型、机动、突防、安全、可靠的原则,开始了第二代战略核武器发
8、展的预先研究和理论设计。经过一系列的试验,检验了设计原理的正确性,突破了如多弹头分导等重大关键性技术,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