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734168
大小:3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06
《中学副校先进材料 (27)》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争当领头雁 甘为孺子牛———淳化县润镇中学副校长ⅩⅩ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ⅩⅩ,男,1975年出生,1998年毕业于咸阳师范学院,本科学历,同年参加教育工作,2001年走上了学校管理工作岗位,现任教于淳化县润镇中学并担任学校副校长职务,主管教学工作。从教近14年来,罗校长始终如一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无私奉献,勇于创新,视责任如使命,以高度的工作热情和极强的责任意识,在我校的七年级课改历程中竖起了一面鲜明的旗帜,争当领头雁,甘为孺子牛。特别在我县开展的“优化学校管理,构建高效课堂”活动中充分地表现出
2、一个共产党员、一名先进教育工作者的模范带头作用,受到领导、同事和学生的广泛好评。一,勤奋好学,努力提升自身修养:作为一名身兼教学管理职责的教育工作者,罗校长能够认真学习中西方教学管理理论,不断注重强化自身素质。平时他注意学习党的各项时事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并运用学到的政治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他积极主动要求参加各种市内外课程改革培训,如2008年参加了咸阳市校长岗位培训,第一次赴山东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他们的课改经验,2009年,随教育局考察团赴南通市考察学习,2010年参加陕西省基层骨干人才培训,同时在西航
3、二中挂职学习3个月。为了洞察最新的教改动态,关注我校教学改革实践和研究成果,罗校长坚持每天阅读大量的教学刊物,如《新课程》、《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等,在这些杂志报纸中吸取营养。他还借助网络这一快捷的信息资源,从专家和同行的优秀经验中去深深体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其快速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转变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二,勇于创新,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的课程较之以前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
4、这场改革潮流之中,只有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开放的心态投入到改革的浪潮中去,才能迎接挑战、赢得主动。“打铁还须自身硬”,作为一所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他不断的转变教育思想,不断的完善充实自我,勇于担当起学校课改的领路人。并通过互联网、教育理论专刊等途径积极接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努力学习新课程理论,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并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贯彻实施。行之有效的结合我校的实际,深入思考,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在实践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认真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撰写教学论文,大胆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努力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
5、课堂教学模式,也不断增强了自身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能力。他确立以“和谐发展求特色、稳步提高创一流”为我校课程改革宗旨,带领全校教师积极开展新课程教学。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摸索,我校形成了“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学习展示—检测反馈”的活动单导学模式,这样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学生敢说,爱说,想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方向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益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求真务实,致力于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学校教育成败之根本,更是课改成败的源头。所以进入课改伊始,罗校长就把铸造一支“师德好、观念新、
6、水平高、结构合理”的一流师资队伍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于是他认真履行领导职责,积极引领全体教师深入学习并透彻领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学习课改的前沿理念和可借鉴的教学策略。同时组织我校七年级教师先后在秦庄中学,方里中学和咸阳市西橡中学观摩学习,积极研讨,强化“校本教研”。坚持每周开展教研活动,通过组织学习陈保安教授关于“高效课堂的理论与实践”专题讲座、观看优秀教师课例光盘、总结交流等多种途径,积极探索、总结校本教研经验与做法,进一步完善“校本教研”机制,发挥“校本教研”在课程改革实施工作中的积
7、极作用,为教师们切实开展好课改实验工作搭建平台。在这样浓烈的学习氛围下,我校老师们都能勇于创新,大胆更新教育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四,以身作则,构建和谐校园:罗校长常说:“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旧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必须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有共享的信念和价值取向的学习型组织,把提高教师的学力当作首要任务来狠抓落实(学力是指学习的欲望和能力),从而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为此,他带领我
8、们首先营造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校氛围,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从活生生的事例中将“放低自己,欣赏别人”,“合作双赢”,使得我们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打课改的攻坚战。其次,为了引领听课评课的正确导向,罗校长及时提出并切实履行了两个“允许”。一是允许对课堂的不同看法,提倡交锋,鼓励争辩,但要把学术之争与对人的评价严格区分开来。二是允许出错和失败。他经常语重心长的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