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社会阶层冲突意识研究

中国城市社会阶层冲突意识研究

ID:40732817

大小:61.5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9-08-06

中国城市社会阶层冲突意识研究_第1页
中国城市社会阶层冲突意识研究_第2页
中国城市社会阶层冲突意识研究_第3页
中国城市社会阶层冲突意识研究_第4页
中国城市社会阶层冲突意识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城市社会阶层冲突意识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城市社会阶层冲突意识研究张翼2013-1-2116:35:5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京)2005年04期第115~129页  【作者简介】张翼,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内容提要】本文将客观阶级和认同阶级都视为行动阶级生成的动力学变量,改进了单纯以“结构”论述阶级变化的研究。作者利用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当前省会城市的阶级阶层冲突意识。分析显示:(1)那些收入并不低但却在参照群体中将自己认同在最下层的人们,更易于生发不满;(2)那些真正位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具有生发物质性冲突

2、的可能,但这种冲突并不直接指向社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3)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认为中间阶层作为社会的“稳定器”是有条件的;(4)客观阶级并不必然形成阶级意识,因此也形成不了大规模的阶级对抗;(5)收入分配和财产占有方式的不公正是当前社会稳定的最大威胁。由此而提出的政策建议是,我们一方面要关注社会下层物质利益的获取,另外一方面也要整合社会的价值观念,改革不合理的制度规范,约束强势阶级的越轨行为,在制度上构建与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和谐的阶级阶层关系。  【关键词】客观阶级/认同阶级/行动阶级/冲突意识/社会稳定    和平发展的前提

3、,首先是国内生产环境的和平;建立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求得各个阶级阶层之间关系的和谐。所以,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必要系统研究可能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分析各个社会阶层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逐渐衍生的、为西方分层社会学家所关注的冲突意识。这不仅具有理论探索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政策意义。  一、理论说明与问题的提出  (一)客观阶级、认同阶级与行动阶级  经典阶级分析的主流方法,是以人们的财产占有关系、受教育程度、职业声望、收入多寡、劳动过程的权威支配性等,划分出几个阶级,并通过对这些阶级关系的结构性考察,既探索阶级利益的分疏性,也考察阶级联

4、合、阶级冲突和阶级一致性行动的可能。这种基于客观指标得出的“阶级或阶层”,被社会学的经验研究称之为理论阶级或客观阶级。  客观阶级得以成立的基本假定是:阶级阶层结构是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结构。每一个人,不管其主观意愿如何,都可以依据一定标准被安放在高低不等的社会阶级中。所差异的是,社会学家分析阶级的理想型不同,其所构造的阶级等级和阶级结构就不同,由此所划定的阶级数目和类别也就不同,随之所描述的阶级对抗或冲突方式也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  在阶级分析中,虽然对唯实论者,阶级是社会的实体结构;对唯名论者,阶级是理论家构建出来的“概念”,真

5、实存在的是社会个体;对力图超越唯名论与唯实论两分法的学者如萨特等来说,冲突过程中形成的团体被定义为“群集”、“集团”、“荣华集团”或“誓愿集团”等(注: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81页。)。但不管是唯名论者和唯实论者,还是超越了唯名论与唯实论困囿的其他人,大家都基本承认这样一个结论:即我们赖以生活的社会的确存在等级差别;大家也都承认,每一个生理和心理正常的人都能够朴素地感受到这种差别。因此,除了社会学家定义的阶级外,社会个体还能够自我标签、自我认同自己的阶级归属或近似于阶级归属的社会地位归属。故而,

6、阶级认同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心理学问题。关于这一点,英国著名的社会史学家汤普森在其《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一书中就说过:“我使用‘形成’,因为这是一个在动态过程中进行的研究,其中既有主观的因素,又有客观的条件。工人阶级并不像太阳那样在预定的时间升起,它出现在它自身的形成中……我把它看成是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确实发生的某种东西,当一批人从共同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感到并明确说出他们之间有共同利益,他们的利益与其他人不同(并且常常对立)时,阶级就产生了。”(注: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钱乘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3页。)这

7、也是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赛特斯(RichardCenters)写作《社会阶级的心理学》(注:RichardCenters,PsychologyofSocialClass:AStudyofClassConsciousness.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49.)的原因所在。  很显然,社会个体的主观认同感在阶级形成中占据很大成分。这使我们不得不关注人们的“阶级认同”问题,也即——当我们不是以社会学家划分的阶级或阶层去分析社会结构状况,而是以被研究对象自己的心理归属去研究阶级或阶层结构状况时,认同阶级就产生了。

8、“认同阶级”概念的提出,充分考虑到了社会个体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千差万别的个人,不管其文化程度、收入、社会背景与财产占有状况如何不同,其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作为活生生的实践者,他们既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亲身参与感受着社会的现实图景,也通过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