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722573
大小:1.25 M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06
《中厚煤层褶皱构造的瓦斯防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316综采工作面瓦斯超限的规律与防治(地测科)摘要:矿井中厚煤层瓦涌出、喷出和突出是煤层瓦斯和应力瞬间释放的动力现象,其主要取决于煤层处瓦斯压力、煤层倾角、瓦斯浓度、埋深等。中厚煤层在掘进和回采时已做了煤层区域预测、本层预抽、校检各项指标均达标,实际上是降低了瓦斯浓度、瓦斯压力、瓦斯含量。但是在工作面连续预测过程中,局部地点仍然出现瓦斯超标现象,这一综合问题是矿井地质工作今后的研究方向。关键词:中厚煤层、瓦斯、超限规律1、2316工作面中的岩性特征2316工作面所采的k3b煤层为黑色半亮型煤,似
2、金属光泽,结构简单,层状构造,倾角20°~21°,煤厚2.20~0.75m,平均1.90m,煤层内生裂隙发育,参差状断口,富含黄铁矿结核。煤层内生裂隙发育,中部夹一层软分层0.3~0.4m;k3b煤层的上部直接顶,为灰黑色泥岩,致密,岩性均一,含FeS2晶粒且呈层状排列,接近煤层含炭质,普氏系数3,平均厚度1.6m;老顶为深灰色砂质泥岩,含黑灰、灰色砂岩,斜层理发育,层间含炭质,普氏系数5,平均厚3.3m;直接底为灰色或灰黑色粘土泥岩,松软遇水膨胀,含植物化石碎屑,普氏系数3,平均厚0.93m;老
3、底为黄褐色薄层状细粒砂岩,及灰黑色薄层状砂质泥岩,含大量FeS2结核,普氏系数4~6,平均厚7.43m,2316综掘工作面岩性较稳定。2、2316工作面构造情况2316工作面构造简单,煤层倾向276°~279°,煤层倾角20°~21°,平均20.5°,煤层厚度2.2~0.75m,平均1.9m。根据本工作面回风巷和运输巷已采地质资料分析,如图2-1所示,煤层在运巷北2#石门到主石门段,无明显的断层构造。但工作面上段厚煤层区域出现局部的薄化变化和褶皱带,褶皱带发育较为窄急,应力分布不均匀,为瓦斯的聚集
4、提供了条件,回采时时常导致工作面在该区域的瓦斯超限,中下段煤层出现隐伏沉积薄化带,由北向南发育影响整个工作面,薄化带煤厚0.2~1.7m。工作面薄化带呈现小范围的褶皱带(背斜、向斜)宽缓发育,褶皱轴走向不连续,雁行排列,同时薄化带煤层厚度变化较大,但由于煤层自己的厚度较薄,瓦斯含量相对较低。工作面上口工作面下口图2-1煤层厚度变化的三维图3、2316综掘工作面瓦斯地质及抽采情况2316工作面面积98610m3,所采的k3b为变质程度较高的无烟煤,且煤层厚度较大,为中厚煤层,煤层顶、底板为砂质泥岩、
5、粘土泥岩,透气性差,塑性变化大,多数表现为褶皱,这些条件都为瓦斯的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该煤层的瓦斯原始含量为27m3/t。无烟煤快速推进的需要。 2316工作面瓦斯抽放分为本层预抽和网格预抽,该煤层的瓦斯抽采率78%,抽采量(平差后)回风巷39295m3、运巷95560
6、m3,抽采时间约340天。4、2316工作面瓦斯超限的原因分析及规律1.由于2316工作面煤层瓦斯抽采率及地质因素的影响,煤层中的残留瓦斯,以多种方式富积于煤层之中,同时2316工作面顶、底板为砂质泥岩、粘土泥岩,透气性差,塑性变化大,多数表现为褶皱,褶皱小范围内轴部是瓦斯积聚超限的场所,如图4-1所示,得出2316工作面瓦斯超限原因如下:图4-1煤厚等值线与瓦斯超限点图(图中1:瓦斯超限曲线2:煤厚等值线3:实测点煤厚4防突钻孔(绿色为正常孔红色为超限孔蓝色为补孔))1.12316工作面残留瓦斯
7、积聚原因:1、多数本层孔在遇地质构造时,钻孔已进入煤层顶板、底板,造成钻孔长度未打到设计深度,不能穿到设计的煤层深度,导致因此形成残留瓦斯积聚场所2、穿层孔机械的按网格布置,多数形成构造处遗漏3、由于中厚煤层顶、底板构造处塑性变化,构造轴部曲面不连续发育,雁行排列。因此煤层构造轴部极易积聚瓦斯4、中厚煤层原瓦斯含量较高,为27m3/t,抽采率达到78%,但仍余22%残留瓦斯未抽采5、2316工作面运巷抽采量大于回风巷抽采量。1.22136工作面残留瓦斯积聚存在人为因素,如进风量,出风量,回风巷、运
8、巷断面积,风阻损失量,保护层卸压周期等均会对工作面的瓦斯残积造成一定的影响。2.依据实际生产所得到的资料以及上述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2316在工作面煤层瓦斯超限的几点规律:(1)煤层瓦斯残积量小,超限持续时间不长(2)瓦斯应力较分散,瓦斯浓度不稳定,特别是煤层构造变化处,褶皱及褶皱带瓦斯动力现象多为倾出,瞬间瓦斯增高,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小(3)瓦斯超限多发生在工作面上部中厚煤层中,特别是煤厚变化较大的区域,而工作面下部煤层较薄,瓦斯含量相对较低,且瓦斯抽放较充分,瓦斯超限现象较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