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714017
大小:5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06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原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原理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原理;(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3)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5)辩证的否定观;(6)否定之否定规律;(7)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重要原理,容易结合和谐社会考核)(8)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9)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1)事物矛盾变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认识论:(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
2、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唯物历史观:(1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1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6)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17)社会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原理;(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9)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原理(包括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0)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的原理。人的发展和
3、社会发展辩证关系原理;哲学易混淆知识点解析辩证唯物论(1)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不要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特有观点混淆。如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认识是反映与认识和能动的反映。前者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后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特有观点。(3)旧哲学把哲学看成“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两者之间不是整体和部分的
4、关系,而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4)“意识转化成物质”是需要条件的。这一条件就是必须是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在改造世界中获得成功。因此,“意识可以转化成物质”的论断是正确的。“意识必然转化为物质”的论断是错误的。(5)“物质和精神是并行不悖的”属于错误的二元论思想。(6)“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一样的”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两者虽然都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而辩证唯物主义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7)“凡唯心主义者都不承认世界的可
5、知性”,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大多数唯心主义者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8)唯心主义不等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等于辩证法,有的唯心主义者也承认辩证法(黑格尔辩证法),有的唯物主义者(机械唯物主义)则采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世界。(9)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阶级性是党性的基础,党性是阶级性的理论表现。党性指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立场的根本对立,阶级性指的是在阶级社会中哲学服务于一定的阶级及其利益。(10)“唯物主义产生于诚实,唯心主义产生于欺骗”的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诚实有助于形成唯物主义,欺骗会导致唯心主义。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产生
6、有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11)“意识是由物质产生的,因而一切物质都有意识”的认识是错误的。意识是由物质产生的,但并非一切物质都有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社会的产物。认为一切物质都有意识,是物活论的错误观点。(12)“可知论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点”的认识是正确的。(13)意识与主体是有区别和联系的两个概念。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意识是主体的属性或功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没有意识的机体并非主体。没有主体的意识也是不存在的。(14)物质和运动
7、不可分割,但不能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15)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不是意识的源泉,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即使是荒诞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其客观原型。(16)“存在”是个多义词,哲学基本问题中与思维相对立的存在,是物质存在,这是正确的说法;另一方面,笼统地讲存在,既可以是物质存在也可以是精神存在。因此,“世界统一于存在”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17)“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存在”的说法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18)世界上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例如精神活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8、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任何运动都有物质承担者,精神活动同样存在物质载体,同时其反映的内容也具有客观性。(19)“客体是指客观事物”的说法是错误的。客观事物只是潜在的客体,只有进入主体认识与实践领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