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册《统计》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二年级上册《统计》教学设计大迟庄学校 赵宝坤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例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简单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 2.通过探究学习,掌握一格代表两个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活动的主人的感觉。教学重点:1.掌握“以一当二”的表示方法,会画条形统计图。2.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问题。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用“1格”表示2
2、个单位量。教学突破: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把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情境中自主学习等方法中来突破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兴趣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只小动物,想知道它们是谁吗?(出示图片:猫、狗、兔、龟)。同学们,你最喜欢谁?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现在老师非常想了解在这四种小动物中我们班喜欢哪种动物的最多,喜欢哪种动物的最少,你们想知道吗?我们就来统计一下我们班喜欢这几种动物的情况。(揭示课题:板书:统计)(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 二、以旧引新 1.启发回忆收集、记
3、录数据的方法。 我们把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叫做统计。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统计的初步知识,知道了收集、记录数据的方法很多,可以用画方块(□)或是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哪种方法又简单又方便?(实践证明,用画“正”字的方法较简便。)2.小组合作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最后在黑板上汇总。(这个环节是“统计”数据的基础,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因此教师应仔细观察指导,使数据准确无误。)3.将数据填入统计表。4.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涂条形统计图。(先让学生观察统计图,了解其结构特点,思考怎样涂。) (1)让学生利用原有知识两人合作试着涂一涂。 A.发现格子不够,四人小组讨论对策。
4、 B.小组汇报(处理方法): 小组1:在图的上方补充格子后再涂。 小组2:涂旁边的格子补足。 小组3:用1格表示两人。 (2)小组讨论:比较三种方法后得出较好的方法(1格表示两人)。5.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用1格表示两人的方法重涂统计图。(学生用教师课前准备好的图重涂。)6.展示学生作业,验证用1格表示两个单位量的方法简便。(提问:还有其他表示方法吗?启发学生画个草图试一试。认识在当前情境下,用1格表示两个单位量最适中。)(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1格代表2个单位。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学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读图能力,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 三、实践应用
5、 1.比一比、填一填、说一说。根据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根据统计图自由回答。因为学生年龄小,所提问题会偏离主题,教师可适时引导,如谁最多,谁最少,谁比谁多(少)多少等。同时完成填空。)(1)每格代表( )人。(2)喜欢( )的人数最多。(3)喜欢( )的人数最少。……2.巩固深化(1)下面是一个地区11月份天气情况统计表天气情况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出示晴、多云、阴、雨气象标记,你们能帮助老师按这份结果把统计图填完整吗?(2)学生活动(3)展示统计图,并说说是怎么涂的?(4)分析统计图,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设计意图:进一步经历统计的过程,巩固对统计知识的认知。) 四、课
6、堂总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会了什么知识?你们表现得非常棒!五、拓展延伸 下课后调查本班同学喜欢的体育活动,完成95页做一做【教学反思】反思本课教学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用儿童熟悉的生活经验组织活动。目的是引起学习兴趣,组织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提供学习背景和数学素材。第二层次,数学化。分析提取活动中的有关数据,在一定的坐标位置上显示这些数据,这个过程就是统计图的形成过程,也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第三层次,统计图表能告诉我们什么?借助统计图表对学生进行概率、统计思想的启蒙教育。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启示:(一)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7、在此课教学中,我尊重学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动物素材引入新知,赋予抽象的教学知识于丰富的现实背景,学生玩得开心,学得舒心。数学课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真正达到了“寓乐与教”。(二)知识建构主体化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以主动地建构意义.在此课教学中,我最大限度的发挥了组织、引导、帮助、促进等作用,促进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