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671356
大小:66.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8-05
《4、屈原评价的历史审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改塑与发现——屈原评价的历史审视序论1、孔子、屈原是两位影响中华民族的伟大哲人2、二者的影响内涵和方式均有不同↗孔子:社会思想↗稳定而长期笼盖历史(到近代才发生争议)影响内涵影响方式↘屈原:道德人格↘在各个时代的激烈争辩中实现偏移的影响3、是什么决定了屈原这种特殊的影响方式在我国古代哲人中,屈原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巨大影响,恐怕只有孔子这样的百代“素王”,可与之相比。孔子的影响,主要在他的思想。不管旧时代的人们怎样崇扬他,也不管近代以来的人们怎样希望打倒他,他所提出的社会思想,毕竟笼盖了两千余年的历史,成为人们所不能不面对的巨大幻影。直至今天,人们似乎还得时
2、时为这个巨大的思想幻影之隐现而忧疑或惊奇。屈原则是一位行动者。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除了《离骚》、《天问》等一篇篇回肠荡气的辉煌诗作外,他自身的遭际和在其中所显现的道德、人格,似乎更为人们所瞩目——他是作为一个为黑暗时代所埋葬的伟大悲剧人物,出现在历史上,并震撼了整个民族心灵的。在许多时代人们的心目中,他似乎成了某种精神道德的体现者或楷模,高高屹立在苍黄翻覆的历史烟云之上,俯视着百代千秋。有趣的是,屈原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方式,又与孔子如此的不同——屈原的意义和价值,几乎在每一历史时代,都须经历激烈的争辩,才得到部分的实现。从汉代到明清,从五四时期到抗战阶段,以
3、至于20世纪80年代的历史新时期,每个时代几乎都有自己的“屈原问题”。人们在探讨时代的命运和做人的规范时,往往把屈原作为一种历史参照进行比较,作出选择,从而对他的精神、人格进行再认识、再评价。正是在这种不断被重新认识和评价的历史中,屈原显示了精神风貌的某种偏移,并牢牢地保持了对一个民族的影响。这种情况是由什么决定的?在对屈原的评价历史上曾经有过什么争议?它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人们什么样的需要或心理?对这些颇有意义的课题,我们不妨作一简要的探讨。一屈原——投影于历史的双重精神引论:(1)本体特质决定影响内含;伟大人物影响历史的无非是特殊的功业或精神。(2)屈原
4、不以政治或社会功业影响后世;他的影响(除文学外)主要在精神——一生奋斗中显现的非同一般的抗争精神和忠贞精神。任何伟大人物能够对后世产生久远的影响,都是他们自身的功业或精神,给予历史以巨大影响的结果。所以要探讨屈原如何影响后世,须得考察在他的一生中,究竟有些什么功业或精神品格,足以震撼后人的心灵?人们常常只把屈原视为诗人,但据司马迁、刘向记载的屈原事迹,他在当时显然是作为一位非同寻常的辅弼之臣,而登上楚国的政治舞台的。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一旦出现在楚朝廷中,便以卓绝的治国才华得到了楚怀王的倚重。《史记》说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
5、遇宾客,应对诸侯”——在惜墨如金的史家笔下,这数十字的概述已完全足以证明,屈原早期在楚国政治生活中,具有怎样举足轻重的影响了。但屈原在历史上却没有留下引人瞩目的功业——因为他不久就被贵族党人进谗诬陷,遭到了怀王的疏黜;接着而来的两次放逐,更把他远远地隔绝在政治生活之外。一位有志于辅助楚王,成就五帝、三王之业的大贤,就这样沦落为江上的憔悴迁客。在屈原被重用期间,楚王君臣曾励精图治、整刷朝政,迎来了称雄南天的短暂兴旺。弃逐屈原以后,楚国之航船便在风雨飘摇中一再触礁搁浅,迅速降为睥睨天下的强秦之附庸;数十年后,便以灭国之祸在历史上从此消失。屈原的遭际,就这样与一
6、个国家、民族(楚人)的兴衰联系在了一起;而他沉身汨罗的悲壮一幕,似乎也成了泱泱雄楚一朝覆灭的历史悲剧的序幕。倘若屈原退出政治舞台后,从此以屈从命运的达观“明哲”自命,颐养天年,默默地老死于山野荒村,他便不会给历史留下多少记忆。但屈原却奋身抗争了——他忘不了曾寄予莫大希望的楚王,忘不了他曾为之奋斗的复兴楚国的梦想,更忘不了“筚路蓝缕”、经历了多少世纪艰难创业而终于自立于南方的楚民族的命运。他虽不再能为这个民族的兴旺贡献心力,却要用自己尚存的生命,为它的苦难凄怆呼号。长长的十多年放逐生涯,由此成了屈原不屈不挠与党人群小斗争的延续。在他身上两种最主要的精神品质,
7、在这段最黯淡的生涯中,得到了最光彩耀眼的闪射——那就是对于恶势力所施加的压迫、摧残所表现的无畏抗争精神,和即使蒙受多大冤屈、遭受多大摧残,也决不背弃祖国、民族的忠贞精神。1、对屈原抗贞精神的分析:(1)早期:为振兴楚国而与妨害楚国利益的党人、群小和君王的昏愦之行斗争,因抗争遭绌、遭逐,显现的是孤身抗恶的争臣精神;屈原对于恶势力的抗争,早在从政时期就有锋芒锐利的显露。他亲眼目睹过朝中党人,怎样狗苟绳营地追逐于势利。“众皆竞进以贪婪兮,慿不厌乎求索!”为了实现个人的野心,竟不惜走那败国亡家的“幽昧”、“险隘”之路。楚王呢,居然也“昌被”放纵、“无辔御而自载”、
8、“背法度而心治”。屈原出于对国家前途的关注,不顾自身的安危,起而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