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2018.3课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2018.3课件

ID:40636304

大小:833.50 KB

页数:74页

时间:2019-08-05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2018.3课件_第1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2018.3课件_第2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2018.3课件_第3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2018.3课件_第4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2018.3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2018.3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概论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缘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设置基础理论篇第一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述学习目标:1、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产生的理论和社会背景2、能结合实例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产生过程3、了解国外及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况第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产生的基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产生的理论基础1、知识观的改变2、教育观的转变3、课程观的改变4、教学观的改变综合实践活动产生的社会基础1、时代发展呼唤具有综合素质的社会化人才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1.知识观的转变从主客两分的知识观走向主客统一的知识

2、观对知识的两种理解:(1)知识是人类学习的对象,不依赖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2)知识是人脑的创造物。当个人通过社会过程领悟到各种事实材料之间的联系,把经验加以组织并对日益复杂的定义枷锁进行推论时,知识便随之产生和发展。知识观:显性知识——隐性知识(默会知识)2.教育观的转变从外铄论的教育观走向内发论的教育观教育的词源拉丁文Education:教育是一种对人的本性、对人内存的潜能进行“导引”的活动。内发论: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

3、境的刺激或要求,以及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3.课程观的转变由知识本位课程观转向发展本位课程观知识本位课程观:课程的价值在于通过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引发对知识价值的追求,并为学生未来生活提供充足的理性准备。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取向:一、“教育是生活的预备”,强调课程应为学生提供一整套适用于各种情境的基本的认知技能,提供一系列未来生活中具体实用的知识;二、形式教育或理性主义教育,追求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心智方面的发展,知识的选择标准是对学生心智发展和启迪的终极价值。将知识的系统性、标准性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课程设计和实施

4、围绕预设的、固化的知识序列展开。3.课程观的转变在课程领域也出现了两种哲学思想下的课程理论:一、进步主义课程:强调经验和成长发展过程的质量,而不是内容和技能的掌握;二、要素主义:强调“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为经过历史检验的多数人的经验比个人经验有意义,比根本没有经过检验的儿童经验更有意义。在这些课程理论流派基础上,美国的埃利斯将课程理论分为三种模式:1.儿童中心课程;2.社会中心课程;3.知识中心课程3.课程观的转变新的课程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展示课程的价值,建构课程的要素:(1)课程是儿童以经验为基础通过理解、体验、探究、反思和创造

5、性实践建构的活动;(2)儿童是课程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生者;(3)课程应该是开放的和舒展的。讨论学习: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有何不同?课程类型比较项目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产生时间18世纪和19世纪前半期古代中国、西方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昆体良、杜威课程特点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而开发的课程。注重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的获得。学习方式继承性学习实践性学习优势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学校也容易组织教学及进行课程评价。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通过实践探究,利于

6、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劣势三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容易将复杂的教学过程简单化,像工厂流水线批量生产。不利于系统知识的获得,组织过程复杂。发展趋势两类课程各有优缺,应优势互补,根据内容作合理选择。4.教学观的转变由单向传授转向互动共建的教学观课程目标实现教学教学观新教学观的教学理念:(1)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交往活动;(2)教学是以理解为基础的采用多元方式建构生活的过程。思考探究:1.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与综合实践课程的关系?2.2001年,我国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7、)》,六个改变。第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产生的基础综合实践活动产生的社会基础1、时代发展呼唤具有综合素质的社会化人才新型人才需具备的能力:(1)搜集信息的能力;(2)将信息创新为知识的能力;(3)将知识创新为技术的能力;(4)将技术创新为产品的能力;(5)将产品占领市场的能力。第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产生的基础综合实践活动产生的社会基础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1)回归生活;(2)强调综合。第二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产生20世纪80年代课外活动大讨论20世纪90年代课外活动课程化本世纪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式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

8、为原有“活动课”的新发展,有如下特点:1.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独立而独特的课程形态;3.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性;4.注重活动方式的多元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正式启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