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心灵的深处:人的精神结构及其逻辑与原理

走向心灵的深处:人的精神结构及其逻辑与原理

ID:40610347

大小:48.51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8-05

走向心灵的深处:人的精神结构及其逻辑与原理_第1页
走向心灵的深处:人的精神结构及其逻辑与原理_第2页
走向心灵的深处:人的精神结构及其逻辑与原理_第3页
走向心灵的深处:人的精神结构及其逻辑与原理_第4页
走向心灵的深处:人的精神结构及其逻辑与原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走向心灵的深处:人的精神结构及其逻辑与原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走向心灵的深处:人的精神结构及其逻辑与原理王海滨中共中央党校老师同志们,我们接着开始上课。这一讲的题目是“走向心灵的深处:人的精神结构及其逻辑与原理”。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神生活、精神文化的问题在当今时代,在当代中国越来越突出。从大众话语上来看,我们就发现日常生活,在我们周围,越来越的人开始抱怨活得为什么总是这么累,这么烦。社会上怨戾之气横行,有时候晚上我们发现睡不着觉,有时候我们发现周围的精神病人越来越多了,精神病不同于神经病,神经病是他的大脑组织真的思维混乱了,说话出问题了。精神病是精神上的压力导致的问题。这是从大众话语上来看的。我们从政治话语上来看,在2011年胡锦涛在建

2、党90年的“七一讲话”中他提到了我们党面临的“四大危险”,其中第一个危险是精神懈怠的危险,将精神懈怠的危险放在我们党执政面临的“四大危险”之首,精神懈怠是精神世界、精神生活出现了萎缩和懈怠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重新强调了以精神懈怠危险为首的我们党面对的“四大危险”,而且他在多次讲话中,比如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上的讲话以及其他的一些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反复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是从政治话语上来看。再从学术话语上来看,你可以到中国之网去搜一搜关于“精神世界”、“精神生活”、“精神文化”的文章数不胜数。再从在大众中流行的畅销书,我们看关于中国人的素

3、质、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中国人的思维危机等一系列的书在大众中也比较流行。以上我们是从政治术语、学术术语和大众术语中来看,人们的精神世界的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言为心声,这些话语表达了大家内心的想法。下面我们重点地来探讨大家普遍关注的人们精神世界的问题,我们来看一看人们的精神结构,精神世界的结构到底是怎么样子的。我们就看传统上对于物质世界研究得比较多,对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神结构人们往往还由于传统的知情意三分的方法,人们精神世界的结构是非常丰富的。下面我们就一步步有条例的,条分缕析式地来揭示人的精神结构以及他追寻的基本逻辑和主要原理,所以我将讲题确定为“走向心灵

4、的深处:人的精神结构及其逻辑与原理”。一、欲求世界:满足逻辑与苦乐原理我们首先来看人的精神世界的第一部分,欲求世界。它追寻的是满足逻辑,适应的是苦乐原理。这个欲求世界基于人的生存本能,动物总是趋向于自我保存与完善,欲求的产生是人自我生存与发展的本能需要,传统的六欲描述的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六种生理欲求,这是明显地缺乏了明显的性器官及其性欲。我们可以将人的欲求概括为总欲,即求生的欲求,还有非欲,非欲是各个部分各个器官所代表的欲求,即对具体对象的欲求,构成的总和。诸种生理欲求映现到人的内在世界之中,就构成了内在精神世界的第一维度,欲求世界。欲求世界是精神世界的基石,这不仅是因为没有诸

5、种生理需求,人就无法生存,而且后面的情感世界、认知世界、评价世界、伦理世界,甚至超验世界都离不开欲求的引发与推动。当然后面的五个世界也影响、引导和控制着欲求世界,他们有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而使人的内在欲求世界也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和社会性,不同于其他物种纯粹的生理需求。满足逻辑是需求世界的内在基本逻辑。欲求的不断产生与渴望满足,是人的生存需求与发展要求在心理上的反映,这个现实一旦不能提供自我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心理就会立即产生强烈的需求意识与满足要求。法国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德勒兹与精神分析家伽塔利,在他们的《反俄狄浦斯》这本书中共同创造了“欲望机器”的概念,形象地说明了欲求世界的

6、满足逻辑。这个概念把人的欲望比喻为机器,即人的欲望与机器生产一样在材料、加工、成品的过程中源源不断,永不停歇地生产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欲求永恒轮回、永恒重复,而且欲望的生产-满足-再生产-再满足等程序,因为能量守恒而能够永远地执行运转,欲求的无限循环性决定了其只能获得暂时性的满足,而永远无法得到一劳永逸的满足。正因如此,佛教将欲念看作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根源,而不是生活的本来乐趣。叔本华也在洞察到了钟摆式的痛苦之后,欲望得到满足了会产生快乐,而这个快乐你会再有新的欲望产生,而这个新的欲望产生得不到满足,就会感觉很苦恼、很苦闷,而有时候得到了满足之后会有一种空虚、无聊的感觉,所

7、以他认为人生像钟摆一样,得到满足是空虚无聊,得不到满足是苦闷,就在空虚、无聊和苦闷之间摆来摆去,这是钟摆式的痛苦。叔本华在洞察到了这种“钟摆式”的痛苦之后,深刻地指出,无欲是人生的最后目的,无欲才是一切美德和神圣性的最内在本质,也是从尘世得到摆脱。由满足逻辑引发的苦乐原理是欲求世界的核心原理。欲求满足就会带来快乐的感觉,无法实现的欲求,总是产生痛苦的感觉,欲求世界的苦乐原理对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功利主义哲学的创立者边沁认为:追求快乐与避免痛苦,是人的行为的深层动机与终极目的。他在《道德与立法原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