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582171
大小:55.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8-04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201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针灸科2013年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中风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㖞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㖞、半身不遂为为临床主症的疾病。因发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总体上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3、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三)证候诊断8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
4、脉弦细数。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治疗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后遗症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因此,恢复期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为主要治法。1.风火上扰证治法:清热平肝,潜阳息风。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后下)、生石决明(先煎)、川牛膝、黄芩、山栀、夏枯草等。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牛黄清心丸等。2.痰瘀阻络证治法:化痰通络。推荐方药:半夏白
5、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半夏、天麻、茯苓、橘红、丹参、当归、桃仁、红花、川芎等。中成药:中风回春丸、华佗再造丸、通脉胶囊、欣麦通胶囊等。3.痰热腑实证治法:化痰通腑。推荐方药:大承气汤加减。大黄(后下)、芒硝(冲服)、枳实、厚朴等。8中成药:安脑丸、牛黄清心丸等。4.阴虚风动证治法:滋阴息风。推荐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代赭石(先煎)、龟板(先煎)、白芍、玄参、天冬、川牛膝、川楝子、茵陈、麦芽、川芎等。中成药: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等。5.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全
6、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地龙等。中成药:消栓通络片、脑安胶囊、脑心通胶囊、通心络胶囊等。(二)针灸治疗1.治疗原则: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梅花针、灸法和拔罐等。2.针灸方法针刺中风病患者宜辨证分型为中经络和中脏腑。(1)中经络治法:醒脑调神,舒经通络。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配穴: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加气海、血海、足三里;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口
7、角歪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悬钟、太冲;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丘墟透照海。(2)中脏腑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主穴:内关、水沟配穴: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8(三)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等可以选择使用;辨证属于热证者,选用具有活血清热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苦碟子注射液等。(四)推拿治疗依据辨证论治原则,根据
8、肢体功能缺损程度和状态进行中医按摩循经治疗,可使用不同手法以增加全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抑制痉挛和被动运动等。避免对痉挛组肌肉群的强刺激,是偏瘫按摩中应注意的问题。按摩手法常用揉、捏法,亦可配合其他手法如弹拨法、叩击法、擦法等。(五)内科基础治疗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