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513747
大小:228.59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03
《2014年高考物理复习大一轮【Word版题库】71 欧姆定律、电阻定律、电功率及焦耳定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7.1 欧姆定律、电阻定律、电功率及焦耳定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R=知道,一段导体的电阻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通过它的电流成反比B.比值反映了导体阻碍电流的性质,即电阻R=C.通过导体电流越大,电阻越小D.由I=知道,通过同一段导体的电流跟加在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解析 答案 BD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每种金属都有确定的电阻率,电阻率不随温度变化B.导线越细越长,其电阻率也越大C.一般金属的电阻率,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D.测电阻率时,为了提高精度,通过导线的电流要足够大,
2、而且要等到稳定一段时间后才可读数答案 C3.电位器是变阻器的一种.如图7-1-6所示,如果把电位器与灯泡串联起来,利用它改变灯的亮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连接A、B使滑动触头顺时针转动,灯泡变暗图7-1-1B.连接A、C使滑动触头逆时针转动,灯泡变亮C.连接A、C使滑动触头顺时针转动,灯泡变暗D.连接B、C使滑动触头顺时针转动,灯泡变亮解析:根据电位器结构和连线可知:连接A、B使滑动触头顺时针转动时回路电阻增大,回路电流减小,灯泡变暗,A正确;同理,D正确;连接A、C时,滑动触头不能改变回
3、路电阻,灯泡亮度不变,故B、C错误.答案 AD4.如图7-1-2所示是某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由图可知正确的是( ).A.导体的电阻是25Ω图7-1-2B.导体的电阻是0.04ΩC.当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0V时,通过导体的电流是0.4AD.当通过导体的电流是0.1A时,导体两端的电压是2.5V答案 ACD5.如图7-1-3所示是电阻R1和R2的伏安特性曲线,并且把第一象限分为Ⅰ、Ⅱ、Ⅲ三个区域,现在把R1和R2并联在电路中,消耗的电功率分别为P1和P2,并联总电阻设为R.下列关于P1和P2的大小关系及
4、R的伏安特性曲线应该在的区域正确的是( ).图7-1-3A.特性曲线在Ⅰ区,P1P2C.特性曲线在Ⅰ区,P1>P2D.特性曲线在Ⅲ区,P1P2.答案 C6.某导体中的电流随其两端电压的变化如图7-1-4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加5V电压时,导体的电阻约是5ΩB.
5、加12V电压时,导体的电阻约是1.4ΩC.由图可知,随着电压的增大,导体的电阻不断减小图7-1-4D.由图可知,随着电压的减小,导体的电阻不断减小解析 答案 AD7.两个电阻,R1=8Ω,R2=2Ω,并联在电路中,欲使这两个电阻消耗的电功率相等,可行的办法是( ).A.用一个阻值为2Ω的电阻与R2串联B.用一个阻值为1Ω的电阻与R2串联C.用一个阻值为6Ω的电阻与R1串联D.用一个阻值为2Ω的电阻与R1串联[]解析 两电阻消耗电功率P=I2R,因=,要使电功率相等,电流之比=,通过分析知只有A正确
6、.答案 A8.一个电阻接到某电路后,消耗的功率为110W,通过3C的电荷量时,有330J的电能转化为内能,则( ).A.电阻所加电压为330VB.通过电阻的电流为1AC.电阻通电时间为3sD.这个电阻的阻值为110Ω解析 由W=qU知电路电压U==110V,A错误;由P=IU得I==1A,B正确;由W=Pt得通过时间t==3s,C正确;由R=,得R=110Ω,D正确.答案 BCD9.小亮家有一台电风扇,内阻为20Ω,额定电压为220V,额定功率为66W,将它接上220V电源后,发现因扇叶被东西卡住
7、不能转动.则此时电风扇消耗的功率为( ).A.66WB.2420WC.11WD.不确定解析 当扇叶被东西卡住不能转动时,电路为纯电阻电路,所以电风扇消耗的功率也就是热功率.P==2420W.B对,A、C、D错.答案 B10.如图7-1-5所示,用输出电压为1.4V,输出电流为100mA的充电器对内阻为2Ω的镍—氢电池充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7-1-5A.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功率为0.12WB.充电器输出的电功率为0.14WC.充电时,电池消耗的热功率为0.02WD.充电器把0.14W的功率
8、储蓄在电池内解析 充电器对电池的充电功率为P总=UI=0.14W,电池充电时的热功率为P热=I2r=0.02W,所以转化为化学能的功率为P化=P总-P热=0.12W,因此充电器把0.12W的功率储蓄在电池内,故A、B、C正确,D错误.答案 ABC图7-1-611.如图7-1-6所示电路中,R1、R2都是4W、100Ω的电阻,R3是1W、100Ω的电阻,则A、B间允许消耗的最大功率是( ).A.1.5WB.9WC.8WD.W答案 A12.如图7-1-7所示,电源电动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