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499089
大小:184.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8-03
《杨洋 碳关税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题目:碳关税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专业:国际政治(国际政治经济方向)姓名:杨洋指导教师:杨哲英教授完成日期:2010年4月28日毕业论文任务书毕业论文题目:碳关税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分析选题意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论证:随着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闭幕,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高度关注低碳经济的全球氛围已经形成。在此背景下,以美国为主导的发达国家正寻求以征收“碳关税”的形式来改变目前全球的气候变暖及减排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碳关税,碳关税将会对中
2、国和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然后中国如何应对碳关税。研究好这些问题将会使中国在重塑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内容: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碳关税的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在法律地位上的不明确性;第二部分主要是分析欧美等发达国家积极支持碳关税背后的目的以及对中国各方面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得出中国应该在通过开展环境外交和发展低碳经济来应对可能来临的碳关税;第四部分总结。目的要求: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欧美等发达国家强烈支持碳关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碳关税对中国出口、产业、税收、就业福利
3、等多方面的影响,总结出中国应采取的应对举措。计划进度:进度安排2009年9月—12月,搜集碳关税的相关论文及文献资料,大量阅读;2010年1月—2月,与导师进行论文写作沟通,初步确定论文提纲和论文题目;2010年2月—3月,最终确定写作提纲及论文题目;2010年3月—4月,在杨哲英老师的指导下,写作初稿;2010年4月底,在杨哲英老师的几次指导修改下,最终完成论文终稿。指导教师签字:主管院长(系主任)签字:年月日辽宁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记录表论文题目碳关税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学生姓名杨
4、洋学号264302102年级、专业2006级国际政治(国际政治经济方向)指导教师姓名杨哲英指导教师职称教授所在院系国际关系学院第一次指导(对确定题目、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指导意见):指导方式:(请选择)面谈电话电子邮件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第二次指导(对论文提纲的指导意见):指导方式:(请选择)面谈电话电子邮件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第三次指导(对初稿的指导意见):指导方式:(请选择)面谈电话电子邮件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第四次指导(对修改稿的指导意见):指导方式:(请选择)面谈电话电子邮件指导教师
5、签字:年月日第五次指导(对是否定稿、进入答辩及其它指导意见):指导方式:(请选择)面谈电话电子邮件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主管院长(主任)签名院系盖章年月日指导教师评语学生:杨洋专业:国际政治(国际政治经济方向)论文题目:碳关税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分析论文共12页,设计图纸0张。指导教师评语:指导教师评分: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辽宁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单评阅人评语:评阅人评分:评阅人签字:年月日答辩委员会评语:国际关系学院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小组)于2010年5月9日审查了06届国际政治(国际政
6、治经济方向)专业学生杨洋的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评语:答辩成绩:答辩委员会成员:答辩委员会(小组)组长签字:年月日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阅人评分:指导教师评分:答辩成绩:总成绩:院长(系主任)签字:年月日摘要随着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闭幕,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而发展低碳经济更是成为2010年中国“两会”中的一号提案。高度关注低碳经济的全球氛围已经形成。在此背景下,以美国为主导的发达国家正寻求以征收“碳关税”的形式来改变目前全球的气候变暖及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引
7、起了以中印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本文将通过深入揭示欧美发达国家积极支持碳关税背后的政治经济目的,并从外贸,税收,产业政策和就业福利四个层面探讨分析碳关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充分展示了碳关税背后的国际利益博弈,从中总结出中国应对碳关税的一些对策和建议。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碳关税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碳关税的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在法律地位上的不明确性;第二部分主要是分析欧美等发达国家积极支持碳关税背后的目的以及对中国各方面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得出中国应该在通
8、过开展环境外交和发展低碳经济来应对可能来临的碳关税;第四部分为结语部分。关键词:碳关税;温室气体减排;环境外交;低碳经济AbstractWiththecloseoftheUnitedNationsClimateChangeConferenceinCopenhagen,thechangingglobalclimatehasmadethelow-carboneconomytoincreasinglybecometheconsensusoftheinternationalcommunity,andde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