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上煤矿探放水设计及安全措施

坪上煤矿探放水设计及安全措施

ID:40361016

大小:54.8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8-01

坪上煤矿探放水设计及安全措施_第1页
坪上煤矿探放水设计及安全措施_第2页
坪上煤矿探放水设计及安全措施_第3页
坪上煤矿探放水设计及安全措施_第4页
坪上煤矿探放水设计及安全措施_第5页
资源描述:

《坪上煤矿探放水设计及安全措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仅供参考[整理]安全管理文书坪上煤矿探放水设计及安全措施日期: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第1页共11页仅供参考[整理]坪上煤矿探放水设计及安全措施第一节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一、地层矿区内出露地层有第四系(Q)、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ldy)、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h)、下窑组(P2x)、龙潭组(P2l)、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栖霞组(P1q)。现将井田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Q)岩性主要为黄色亚粘土、亚砂土夹硅质灰岩、灰岩及泥岩碎块,主要分布于井田北西、南东边缘的缓坡部位。厚0.00~10.0

2、0m。2、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y)按岩性组合特征分为三段。本组地层总厚度150m。   ①大冶组第三段(T1dy3):灰色中厚层状灰岩。②大冶组第二段(T1dy2):粉红色薄~中层状泥灰岩。③大冶组第一段(T1dyl):黄绿色、绿色薄层状钙质页岩。3、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h)按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上、下两段。①长兴组上段(P2ch2):白色~灰白色厚层状白云岩,粗粒结晶结构,风化后表面粗糙。厚44.0m。②长兴组下段(P2chl):上部为浅灰~灰色中厚层~厚层状含硅质结核灰岩,结核呈不规则的团块状,分布不均匀,微粒结构;下部为浅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类薄

3、层状硅质灰岩条带,微粒结构,风化后表面呈褐红色,底部为灰岩与条带状硅质灰岩互层,且水平层理发育。厚138.03m。4、二叠系上统下窑组(P2x)按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上、下两段。第10页共11页仅供参考[整理]1下窑组上段(P2x2):黑灰色~黑色薄层状白云质、灰质泥岩,泥晶结构,节理较发育,含菊石化石,顶部为炭质页岩,底部夹2~4层薄层状灰岩。厚14.76m。②下窑组下段(P2x1):上部为灰白色白云岩,微粒结构,厚1.30~3.60m,中部为浅灰色~灰色厚层状含硅质结核灰岩,硅质结核呈不规则团块状;下部为灰~灰黑色生物碎屑泥岩夹1~2层含生物碎屑灰质白云岩。

4、厚40.65m。5、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1)上部为炭质泥岩,厚0.05~0.20m,其下为煤层,厚0.55~1.51m,煤层之下为含黄铁矿炭质泥岩,厚0.10~0.20m,再下部为含黄铁矿高岭石粘土岩。厚1.3~4.8m。6、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灰白色、浅灰色厚层状灰岩,含生物碎屑,生物结构,缝合线构造,顶部含有星点状黄铁矿。厚度180m。7、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上部为深灰色厚层状瘤状灰岩,瘤状体为有机质钙质,泥质组成,局部夹薄层状炭质灰岩,中部为黑色厚层状灰岩,含少量燧石结核,下部黑色有机质瘤状灰岩与炭质页岩构成互层。厚度97m。详见图2-1-

5、2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 图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二、构造(一)区域地质概况第10页共11页仅供参考[整理]矿区位于咸丰向斜北西翼、咸丰压扭性断裂破碎带的北西侧,井田内为一残留的次一级向斜构造,向斜南东翼地层被咸丰断裂带所破坏和改造,靠近轴部尚保留一部分地层,向斜北西翼地层为矿区主要赋矿(煤)地层,呈带状北东向分布,地层倾向南东,但由南向北有所变化,地层走向由南东渐转向北东,南部地层产状倾向140°~150°,倾角20°;中部地层产状倾向100°,倾角27°;北部地层产状倾向34°~70°,倾角10°~20°。区内I号勘探线及其附近处于构造小隆起带,岩层及煤层倾角变

6、大,一般在40°左右。由于矿区位于咸丰压扭性断裂破碎带北西边缘,断裂构造发育,矿区周围及其内部主要断裂构造共计五条,现分述如下:①F1断层:分布在矿区东缘,南起刘家岩,北至大河寨一带,走向北东30°,断距较大,致使二叠系上统及三叠系下统地层与泥盆系上统及志留系上统等老地层直接接触,断层面倾向北西,倾角为65°,为一压扭性断层。②F2断层:分布在矿区北端李家田一带,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不明,亦为压扭性断层。③F3断层:分布在矿区西部老鸦坑一带,走向北东10°,性质不明,此断层位于煤层露头线之外,因此对矿区无影响。④F4断层:分布于三号钻孔附近,向南与F1以锐

7、角相交,断层面倾向南西,倾角为80°左右,向北尖灭,长度约为1000m,此断层在一号勘探线上煤层底板垂直断距为29m,在0号勘探线上煤层底板垂直断距为43m。⑤F5断层:分布在二号与三号钻孔之间,即大坑一带,向南推断(因浮土掩盖)亦以锐角交于F1之上,断层面倾向北西,倾角为70°左右,向北尖灭,长度为1200m,此断层在I号勘探线上煤层底板垂直断距为15.1m,在O号勘探线上煤层底板垂直距38m左右,致使ZK20钻孔之煤层底板提高40m左右。第10页共11页仅供参考[整理]综上所述,井田内褶皱形态简单,断层F1、F2、F3构成了井田自然边界,断层F1对煤层起了

8、一定的破坏作用,但分布在井田的东缘且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