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刘春兰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刘春兰

ID:40313848

大小:4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7-30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刘春兰_第1页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刘春兰_第2页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刘春兰_第3页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刘春兰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刘春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就业为导向、道德为重点、技能为根本”的就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刘春兰(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哈尔滨150025)摘要:随着高校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进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面临新的改革。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其前提就是要对高职教育进行准确定位。学校是教育人才、培养人才、输出人才的地方。所以应本着实现人才就业为根本。我校作为省级骨干高职院校,积极主动为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提供优质人才。逐步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道德为重点、技能为根本”的就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也是我校得以健康、稳健发展的关键。

2、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什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想回答什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我们要弄清一个问题,即“人才”是什么?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为社会所青睐。对此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从学校培养社会需求人才的这个角度,我们应借鉴一下江泽民总书记的一段话:“从20世纪进入21世纪,大学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一代。但是大学生要成为国家建设的人才,必须具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社会需要真正为国家服务的全面人才,而德才兼备是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德,即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才,即

3、大学生的技能水平、专业能力。在学术界对人才需求的类型还有这样四种划分,即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从学历层次和技能水平来讲,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主要由高职高专院校来培养,所以,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集学历、素质、技能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也是真正能为社会服务的优质人才。在上个世纪末,“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概念出现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而随着九十年代高校的不断扩招和教学的逐步改革,这个概念不断强化和频繁使用。对于这个概念的定义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看法,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见解。例如龚怡祖认

4、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范型性。刘振湘.《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认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12月.据此可以得出,人才培养模式大的范围是学校的办学模式,即不能超出这个模式之外,必须建立在学校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之下。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是离不开教学部门的教学工作的,所以,教学部门形成的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初表现形式,也是其具体表现形式。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建立在教学模式

5、之上,这也人才培养模式小的范围。总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这样一个区间内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二、我院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是模仿前苏联的模式逐步发展起来的。再加上受传统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制约。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知识为主的“知识本位”型模式,此种模式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具体操作。随着当今社会教育的不断改革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并且,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和社会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由于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影响到一个高校能否办好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

6、优秀的人才。所以近些年,很多高校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我校作为黑龙江省一所骨干高职院校,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如何办好我院的高职教育、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实现人才的充分就业,很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每一个教学部门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都积极建构符合自己课程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遵循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实现人才充分就业的理念,逐步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道德为重点、技能为根本”的就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运用以及实际效果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运用,在中观和微观层面就是要做好教

7、学实施的一系列工作。对于课程来说,就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教,怎样教最有效的问题。现以“职业生涯设计”课程为例,谈谈实施情况以及实际取得的效果。这就要结合职业生涯设计课程的特点,即规划好学生的职业生涯,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为社会的未来输出合格、优质的人才;还要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授课形式、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来进行论述。1、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提供就业后的跟踪服务。教师既要为传授知识的良师,又要为学生情感交流的知己,这才是真正的良师益友。这就要求教师爱学生,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作为一名职

8、业生涯设计课的老师,我积极了解学生的自身情况以及他们的家庭状况,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才会指导出科学的符合个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我利用个人时间走访学生寝室,参加学生的各项活动,还在网上与学生建立长期、固定的联系,保持与学生的第一时间交流,做到就业后的跟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