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淬火深度

齿轮淬火深度

ID:40257205

大小:8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7-29

齿轮淬火深度_第1页
齿轮淬火深度_第2页
齿轮淬火深度_第3页
齿轮淬火深度_第4页
资源描述:

《齿轮淬火深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图片:齿轮淬火的“最佳”硬化层深与“适当”硬化层深戴忠森众所周知,齿轮的淬硬层深“过浅”,对接触和弯曲承载能力都不利。但淬硬层也不是越深越好,最佳或适当的硬化层深度,可使齿面和齿根都具有较高的强度(承载能力)。另外,不同的热处理方法,其“最佳”值也不是一样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齿轮强度计算方法ISO标准的公布,以及国内GB/3480“圆柱齿轮承载能力计算方法”标准的实施,特别是工业硬齿面齿轮的广泛采用,国内外齿轮工作者(专家、学者),就热处理硬化层深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其实质都是基于接触(弯曲)疲劳强度,其核心问题是:疲劳裂纹发生(萌生)在何处?破坏后的形状

2、是点蚀(pitting贝壳状),还是片蚀(剥落spalling)?研究表明,一般软齿面大多是点蚀,而硬齿面大齿轮大多是剥落(片蚀)。疲劳裂纹的萌生,有可能在表面,也有可能在表层。至今,有关硬齿面齿轮接触疲劳强度(剥落)计算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有:最大剪切应力τmax(τ45°);正交剪切应力(τyz);当量剪切应力(τeffa);深部接触应力;最大剪切应力/剪切强度的峰值;正交剪切应力/强度(硬度)(τyz/HV)max;当量剪切应力/强度的峰值等,通过理论计算可以确定接触疲劳强度(安全系数);或者确定最佳淬硬层深度。这些理论和方法一直都有争议,因此至今也没有一个权威的理论和方法被大家

3、所能完全接受。所谓“最佳硬化层深”,其说法也是较含糊的,而且众说不一,以渗碳淬火齿轮为例,德国DIN3990,硬化(渗碳)层深度,给出一个经验公式:(推荐)Eht=0.15mn(mn——法面模数)(1)。该经验公式,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未考虑实际载荷的情况。所以,对于轻载齿轮,允许比经验公式稍浅的硬化层深度。ThomasTobie近年来提出在用ISO/DIN进行标准化承载能力计算时,考虑硬化层深度对承载能力的影响,引入了影响系数ZEht(接触承载能力影响系数);УEht(弯曲承载能力影响系数)。其目的是对于某一结构的齿轮,确定要求的硬化层深度,或者计算已给定硬化层的齿轮承载能力(安

4、全系数)。美国AGMA(基于最大剪切应力),最小硬化层深度(最佳层深):Ehtmin=[(σH•d1•sinαt)/(UH•cosβb)]•[Z2/(Z1+Z2)]=2•ρc•σH/UH=2.2•δTH式中:σH——接触应力;d1 ——小齿轮节圆直径;αt ——端面压力角;βb ——基圆螺旋角;ρc ——相对曲率半径;δTH ——最大剪切应力的深度;UH ——硬化工艺系数(对于MQ,ME级渗碳淬火工艺,UH=66000N/mm2)Ehtmin与齿轮的几何参数、齿面上的实际载荷、硬化工艺、以及最大剪切应力的深度等有关。例如:某一对工作齿轮,已知模数mn=20mm,Z1=20,Z2=10

5、5,螺旋角β=10°,以及传递的载荷等。按德国DIN:Ehtmin=0.15mn=3.0mm;而按AGMA:Ehtmin=1.47~2.14mm,(1.0~1.47mm——按2.2δTH)。就硬化层深度而言,两者相差较大。日本的藤田公明,基于A(τyz/HV)max,提出“最佳硬化层深度”是:当满足A(τyz/HV)Ⅱ<0.6A(τyz/HV)Ⅰ时的最浅硬化层深度即为最佳硬化层深度。式中(A(τyz/HV)Ⅱ——硬化层过渡区内极大值;A(τyz /HV)Ⅰ——硬化层内的极大值)。(2)所以,对于“最佳硬化层深度”,众说不一,其结果也出入较大,国内某研究所曾针对不同硬化层(渗碳层)深度

6、齿轮的接触疲劳强度进行了试验研究,其结果如下:(材料:20CrMnTi)(3)图片:结果表明,当渗碳层为1.0mm时,接触疲劳极限最高;0.5mm渗碳层疲劳极限值与1.0mm的疲劳极限值相差不多,较接近;当渗碳层深度为1.5mm,接触疲劳极限值有较大的下降。这说明,渗碳层(硬化层深)不是愈深愈好。综合考虑,渗碳层深为0.5mm即是“适当层深”。温特尔教授(H•Winter)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来华讲学时,针对齿轮表面接触疲劳强度,有关渗碳淬火齿轮,特别指出,其渗碳(硬化)层深,不一定要追求最佳层深。从带来的资料看(见图)当层深达到0.2mm时,抗点蚀能力增大;大于0.5mm时,就不再

7、增大(增大的很慢)。最佳抗点蚀能力是渗碳层深度为0.8~0.9mm(即最佳层深)。若渗层深度为0.4mm,则齿轮表面的耐久限(即疲劳极限),从1500N/mm2,下降为1400N/mm2,(下降了6.7%);而层深从0.8~0.9mm(最佳层深),下降为0.4mm(下降了50%~55.6%)。采用0.4mm层深,疲劳极限下降并不大,但热处理时间、变形,均可以大大缩短和减少,磨齿费用也可以大减少,其经济性特别显著。所以,硬化(渗碳)层深的选择,应综合考虑,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