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251480
大小:26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7-29
《从金匮论伤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可从《金匮》论“伤寒”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蒋明论“伤寒”“伤寒”可从《金匮》论从《金匮》论:指《伤寒论》的“伤寒”:论“伤寒”的含义:指从《金匮》的角度论的方法因该方法非过往常用的方法,故本文不是“论‘伤寒’”,而是阐述可以“从《金匮》论”的理由。1“伤寒”是病名2《金匮》论杂病,杂病是众多疾病的统称3伤寒与杂病是对疾病的一种分类方式4伤寒率先分出由客观原因造就5研究杂病的思路有助于对伤寒认识的深化伤寒与杂病的关系是对同一认识领域(疾病),用同样认识手段(四诊)所得到的不同程度的认识结果(较体系与欠体系),在把认识引向
2、深入的方法上存在联系。伤寒仅是一个(类)病,杂病有许多(个/类)病,“许多”之间的重复性可较容易地总结出认识深入的方法与过程,从而借鉴于伤寒的研究中。“杂”:《说文》:“五彩相合”。后用于形容多种多样的,不单纯的。⑴分类的意义⑵伤寒、杂病的分法以“病”展开⑶伤寒率先分出,未获分出者暂列杂病传统中医学将疾病成功分出的三个客观条件: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充分的病例数、病程较短伤寒病符合上述条件的2、3项2“伤寒”与杂病(《金匮》)的划分是对疾病的一种分类方式分类是认识活动的重要环节与方法,甚至形成“分类学”。分类,使零乱的临床观察
3、秩序化,有助于选择性地围绕在分类中独立出来的疾病展开有目的地专门研究。“伤寒”与杂病中各种疾病对举,伤寒是从一切病中被获分出的病种,而未获分出的病种则暂置于杂病中。因未获分出者众,远不止一种,故以“杂病”名之。“伤寒”与杂病的划分即是对疾病的一种分类方式。《金匮》对疾病的分类,是围绕着“病”展开的方式。《金匮》的这种方式一定不是随意的,故选择这种分类方式的思想值得重视。故将伤寒病向着杂病回归的做法要慎重。如在以咳嗽为主症的疾病中,《金匮》将其分类为肺痈、肺痿、肺胀、支饮、咳嗽等数病。这个分类的意义以肺痈为例,只有诊为肺痈,
4、才可于症见咳嗽、吐黄痰、胸痛、发热时,才能在辨为痰热蕴肺的基础上,强调并且有瘀血的病机因素。才能在清化痰热的同时加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果没有肺痈病的分出,则只可辨为痰热蕴肺,只能用清肺化痰的方。肺痈的分出,既是揭示其特有病变规律(病分表证期、酿脓期、溃脓期,痰瘀热为其主导病理因素)的前提,也是筛选出《千金》苇茎汤的保证。总结其独有的病变规律,建立与疾病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筛选、确定最佳专项治疗方案“杂”:《说文》:“五彩相合”,后用于形容多种多样的,不单纯的。1“伤寒”是病名《伤寒论》的“伤寒”是病名。仅六经病证篇中出现“
5、伤寒”字样即有90余处,这些“伤寒”多作病名解,其中并且有直接出现“伤寒病”字样的内容。关于伤寒病,书中述及到临床流程的诸方面。《金匮·狐蜮》病“狐蜮之为病,状如伤寒”中的“伤寒”显然亦是病名。“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336)其中诊断如:“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鉴别诊断如:“伤
6、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伤寒所致痉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病理阶段如:“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预后判断如:“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治禁如:“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而病理变化的论述多不胜数。且从《金匮》论“伤寒”1伤寒是一类外感热性病的统称1.1伤寒是感邪而得之病1.2伤寒是热病性质的疾病1.
7、3伤寒是一类热性病的统称2伤寒是从病因角度命名的病名,但寒邪含义复杂2.1伤寒是从病因角度命名的病名2.2成为病种后,病因一度从寒扩大2.3张仲景复使病因缩窄于寒邪2.4寒邪含义复杂“一类”即“不止一个”“一类”并“不是全部”因辛凉解表类方剂等相应治疗手段沿未创制寒邪是一类疾病的病因,而非仅仅是伤寒病的病因。亦即伤寒病的诊断并不能仅仅依靠病因的确诊来完成虽然张仲景试图将伤寒病限定在由寒邪所致的外感热性病的范畴里,但仍然不得不赋予伤寒病的寒邪有多重不同演变规律等性质。是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伤寒”一词起源甚早。现在可
8、以查到的最早资料是大约是西汉时期有居延汉简,有四处出现了“伤寒”一词,并且是作为病名使用的,当中甚至还有一首治疗伤寒的方剂[裘锡圭.居延汉简中所见疾病名称和医药情况。中医药文化,2008,(06):16-19]。故早期的中医学应该非常强调“寒”邪的致病作用。甚至影响到《内经》,如《内经》关于痛证的病因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