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248725
大小:3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29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现代阐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现代阐述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祗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提出了“发愤著书”说。所谓“发愤著书”,是指怨愤郁结,借著书立说发挥疏通。“愤”指作家意有所郁结,心理上受压迫而不得伸展,怨愤郁结,借著书立说发挥疏通,这样才能恢复心理平衡。“愤”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同时也显示了穷且益坚的意志,同时它又强调了创作者在逆境中奋起而不消沉的品格,以及极富于批判精神和战斗精神。张大可《司马迁评传》中指出:所谓“发愤”,就是指一个人身处逆境而其志不屈,更加激
2、扬奋发而有所作为。司马迁发愤著书,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忍辱奋发,从沉痛中奋起,用更加坚韧的毅力来完成传世之作。第二,揭露和抨击统治者的荒淫和横暴,同情社会的下层人民,歌颂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历史人物,把个人的不平和愤懑,宣泄在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上,述往事,思来者,升华了《史记》的主题,这是加害予司马迁的统治者们非始料所及的。那么,司马迁为何要“发愤著书”呢?总体来看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因为李凌之祸,获罪并且遭受了宫刑之冤。在他落难之时身边的同僚竟没有一个人出手相助,在获罪这一层面上,他看到了人情冷暖,世
3、态炎凉。官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一旦你加官进爵,他们就会跟在后面趋炎附势,拍足马屁;一旦你失宠失势,他们也就一个个跟你划清界限,最好是能完全撇清关系,有的更是落井下石。也许是在他经历了这一人生转折点之后,他清醒地看到,任何人都靠不住,只能自己发奋努力,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名垂青史,以证明自己的国家之栋梁,那才是正确的抉择。而在宫刑之冤这一层面上,在那个社会观念和道德意识极其扭曲,讲气节高于生命的时代,行了宫刑的人,就等于失去人格尊严,即使在现代,他这样的遭遇也多少会遭到一部分人的非议。在《汉书
4、.艺文志》中,司马迁有赋八篇,今存仅《全汉文》辑有《悲士不遇赋》一篇。在赋中,司马迁指斥天道微暗,美恶难分,“里不可居,志不可恃”,他内心是充满了矛盾和痛苦的。一方面消极厌世,“委以自然,终归一矣”,认为人总是要死的,追求功利有什么意义,还不如听之自然,“无造福先,无触祸始”。一方面又想坚持自己的理想,“没世无闻,古人惟耻,朝闻夕死,熟云其否”,在高风亮节与理想之间抉择,司马迁选择了后者,他觉得“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当一个人要名垂青史,如果以死可以立功名的时候,就要毫不犹豫地去死节;当一个人的才能未
5、尽,功名未立之际,死节不过是九牛一毛,不能产生任何的社会影响,那他就应该隐忍发愤,建立功名。于是,他忍辱负重活了下来,发愤著书,这份郁郁不得志的愤慨在《报任安书》中也有提到: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其二,司马迁之所以要奋笔著《史记》和他的父亲司马谈有莫大的关系。司马谈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天才而博学的历史家,他官至太史令,最崇高
6、的理想就是继孔子,效《春秋》,完成一代大典,写一部贯通古今的通史,颂扬汉家一统的威德,但是事与愿违,元封元年(前110年)封禅大典在泰山之巅举行,他却因病留滞周南(即今洛阳市),未能参与,这时司马迁正好到了洛阳,见到了生命垂危的父亲。司马谈千叮咛万嘱咐:“余先周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显然,他已经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司马迁身上,谆谆教导司马迁要发扬祖德,克尽孝道,继承自己开创的事业,肩负修史重任。他还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
7、,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曾子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司马谈这样反反复复,一曰:“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再曰:“余死,汝必为太史。”又曰:“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可见司马谈是多么想要完成这一部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杰作。作为人子的司马迁此时不为情所动,也得为孝而行吧,于是他泪流满面,诚恳地向父亲立下誓言:“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阕。”也就因为这样,在他受刑之后依然选择活下来,是因为司马迁深知,他自己要弥补两代人的
8、遗憾,就是要忠于自己的誓言,完成父亲的重托,实现父亲的遗愿。当然,历史也已经向我们证明,司马迁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其三,司马迁之所以要奋笔著《史记》和他自身的坚持是离不开的。首先,他“年十岁则诵古文”,这说明他从小就天资聪明,再加上来自家庭、父亲的影响和熏陶,司马迁练就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其次,公元前126年,20岁的司马迁就在父亲的建议和支持下开始游历大江南北。他从京师长安出发,南下至江陵,渡江辗转到汨罗江凭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