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第八章节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第八章节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ID:40240284

大小:249.00 KB

页数:52页

时间:2019-07-28

中国古代文学第八章节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第八章节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第八章节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第八章节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第八章节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第八章节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八章魏晋南北朝辞赋、骈文与散文第一节魏晋南北朝的文体观念“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一、曹丕《典论·论文》中的文学体裁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四科八体二、陆机《文赋》中的文学体裁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间雅,说炜晔而谲诳。诗、赋、碑

2、、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种三、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学体裁《文心雕龙》设立专篇系统阐述的文体就有三十三类,即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加上《辨骚》中的骚体,则为三十四类。四、南朝的“文笔之辩”1.刘宋颜延之:“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2.刘勰《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3.梁·萧绎《金楼子·立言篇》:“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文

3、笔之辨的实质文笔之辨的实质是对文学特质的探求。有韵与否是当时通行的一个文学特征和标准,从有韵无韵到多方面的标准,表现出六朝文学观念的不断进步。第二节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别开生面:改造旧体载,强化应用文的文学性一、应用文气爽才丽二、抒情小赋繁盛三、论辩文勃兴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气爽才丽的建安散文(一)曹操的教令(二)曹丕的书札(三)曹植的散文(四)建安诸子及其他散文名篇(一)曹操的教令曹操教令的特点:随意、洒脱《让县自明本志令》《求贤令》《举贤勿拘品行令》《遗令》(二)曹丕的书札曹丕书札的特点:清新、活泼代表作:《与朝歌令吴质书》《又与

4、吴质书》(三)曹植的散文慷慨任气,文采焕然散文:《与吴季重书》《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与杨德祖书》(四)建安诸子及其他散文名篇建安时期善为书表之文的,还有陈琳、阮瑀、繁钦、吴质、应璩等人。其共同特点为:“以情纬文,以文被质”(沈约)陈琳《为袁绍檄豫州》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繁钦《与魏文帝笺》吴质《答东阿王书》、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建安文章写作趋势:增加了用典和骈偶的成分,显得文采斐然。其他散文名篇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王羲之《兰亭集序》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个人性情与情趣的展示,充分显示了魏晋时代的审美精神。二、魏晋抒情小赋的繁

5、盛王粲《登楼赋》曹植《洛神赋》向秀《思旧赋》阮籍《猕猴赋》刘伶《酒德颂》嵇康《琴赋》潘岳《秋兴赋》、《闲居赋》陶潜《归去来兮辞》王粲《登楼赋》滞留荆州,登当阳城楼怀乡思归,渴望太平建功立业,怀才不遇曹植《洛神赋》主题构思与宋玉《神女赋》不同,是对传统题材加以转换的典范。《神女赋》借再现襄王梦中艳遇的经历,意在讽喻君王不可贪变美色《洛神赋》描绘对洛神的追求与幻灭过程,借以抒发作者个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陶渊明的辞赋《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抒写他辞官归田的喜悦心情和生活乐趣。语言清新流利,抒情色彩浓厚,富有诗意。《闲情赋》与同时代相一致的文采魏晋辞

6、赋的创作特点魏晋辞赋内容丰富,作家往往集诗人与小赋作者于一身,辞赋创作日益抒情化、小品化,辞赋的功能从“体物”逐渐转向“体物写志”,标志着诗赋交融的深化。写作上更加骈偶化,讲究辞藻。如潘岳、陆机等人的辞赋。《文赋》(骈文的基础)三、魏晋论辩文的勃兴魏晋学术思想异常活跃,形成继春秋战国以后又一个高峰期。各种思想交锋争辩,成为一时风尚。谈辩之风影响于文章,便是论辩文的勃兴。魏晋论辨文勃兴的表现(一)主题广泛研寻哲理、衡论宗教、品藻人物、箴贬风俗、讨论礼制等(二)名家辈出正始名士:何晏、王弼等,“并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人伦之英也”。竹林名士:阮籍、嵇康等,

7、正始名士的论辨文何宴《无名论》王弼《周易》注阮籍《大人先生传》论辨色彩浓厚的赋体散文关于大人先生“登,字公和,不知何许人。无家属,于汲县北山土窟中得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好读易鼓琴,见者皆亲乐之。每所止家,辄给其衣服食饮,得无辞让。”(《三国志·魏书》卷二一注引《嵇康集》)“(阮)籍少时尝游苏门山,苏门山有隐者,莫知姓名,有竹实数斛,臼杵而已。籍从之,与谈太古无为之道,及论五帝三王之义。……籍乃假苏门先生之论以寄所怀。”(《三国志·魏书》卷二一注引《魏氏春秋》)嵇康的论辨文的成就《声无哀乐论》《养生论》析理绵密,辞喻丰博,通脱恣肆第三节南朝美

8、文的衍化第三节南朝美文的衍化一、南朝文坛的逐丽之风与文章的骈化二、南朝骈文的成熟一、南朝文坛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