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斌·宋明理学.》

《曾斌·宋明理学.》

ID:40237409

大小:2.62 MB

页数:40页

时间:2019-07-28

《曾斌·宋明理学.》_第1页
《曾斌·宋明理学.》_第2页
《曾斌·宋明理学.》_第3页
《曾斌·宋明理学.》_第4页
《曾斌·宋明理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曾斌·宋明理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其在我国自秦以后,确能成为时代思潮者,则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及明之理学,清之考证学,四者而已。——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理学:是一种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佛、道根本目的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故名“理学”。它是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主流学派,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课题解读:何谓宋明理学?特点: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哲学体系【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

2、的发展。【重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思想内容【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1、儒学在汉末至五代面临哪些困境?其复兴有何表现?2、宋明理学形成的原因是什么?3、北宋五子有何思想主张?4、朱熹的主要思想和历史地位?5、陆九渊和王阳明的主要思想和评价?6、如何全面认识宋明理学?本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禅宗就是中国化了的佛教。佛教的传入道教的产生东汉时道教产生,道教尊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道教早期主要有两大教派:张角创立太平道和

3、张陵、张鲁祖孙创立的五斗米教道教名山青城山(东汉)白马寺佛道盛行的缩影——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荤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北魏)龙门石窟(东汉)白马寺另类皇帝梁武帝南朝梁武帝萧衍,自幼饱读儒家经书,一度又信奉道教,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当时人们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梁武帝又“舍道释佛”,“舍身”同泰寺,以皇帝之身出家。魏晋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复兴儒学运动(唐)韩愈的反佛道措施:要求统治者“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使僧道还

4、俗,焚毁其经书,庙宇改作民居。)(北宋初期)石介反佛、道言论:“闻乃有巨人名曰佛,自西乃入我中国;有庞眉名曰聃,自胡乃入我中国。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各以其道易中国之道……”探究:韩愈、石介反佛、道的主张?其主张能否很好应对佛教、道教的挑战,复兴儒学?韩愈侧重政治手段来解决思想问题。石介侧重用华夷之辨来解决思想问题——外在的批判,无法根本解决问题。自南朝到韩愈,儒学反佛多从社会效用、现实利害立论,进行外在的批判,真能入室操戈,吸收改造释道哲理,进行内在批判的,则要等到宋明理学了。——李泽厚《中国古代思

5、想史论》明智的做法应是取人之长而补己之短,以一种比较冷静的态度来重视佛道教的优点及自己理论上的缺陷。“三教合一”“三教”是指: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合一”不是儒教、佛教、道教合为一体,而是一种相互吸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即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也称“三教合一”三教图“三教合一”,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华,为儒学的新发展奠定了基础。1、魏晋时期,佛教和道教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2、“三教合一”,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华,为儒学的新发展

6、奠定了基础。3、唐末五代的长期分裂与混乱,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急需重建伦理纲常。4、理学的兴起是宋代经济、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5、理学的兴起也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宋明理学形成的原因宋明理学发展历程北宋五子理学的开创者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陆王心学理学的新发展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北宋五子及其思想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依据。2.邵雍:重新排列《周易》64卦,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3.张载:严格区分天、道

7、、心、性等概念,准确的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唯物)4.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天理的核心和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理学体系理气关系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理比气更根本,气有变化的能动性①“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②“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①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②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的精神支柱;③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成熟/集大成:朱熹(南宋)理欲关系“存天理,灭人欲”,为封

8、建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理直气壮”认识论“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材料一: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答黄道夫》,《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材料二: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朱子语类》卷一材料三:有是理而后有是气,有是气则必有是理。——《朱子语类》卷四材料四: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朱子语类》卷一材料五:人之所生,理与气合而已。——《朱子语类》卷四材料六: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