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指导-形势分析

ID:40229139

大小:42.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7-27

大学生就业指导-形势分析_第1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形势分析_第2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形势分析_第3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形势分析_第4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形势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指导-形势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择业渠道不够畅通,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既有社会,又有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改革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求职意识;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对策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一方面急缺大学生人才,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在不断下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当前就业形势,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

2、,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问题已成重中之重。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关系着劳动者、企业、乃至国家的未来。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本形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业形势也随之变动。21世纪头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以年均550万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总人口将达到9.4亿。但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中劳动力密集、就业弹性系数大的第三产业比例偏小,整体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偏低,因此劳动力供应远远大于需求的现实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变。未来十年内,就业将始终是个大问题,这其中就包括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据中国教育部统计,2001年全国普

3、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万,待业人数约为30万。到了2005年,待业人数增加到93万,比2001年增加了三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二、大学生就业现状产生的原因(一)自我定位不准确,对工作期望值过高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充足甚至短缺了。从高校毕业生整体的就业情况来看,也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然而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的影响,中国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社会需求尚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不愿意到基层、艰苦岗位工作,一些大学生往往不切实际地盲目与别人攀比,简单地从“我想干什么”出发,拼命去挤“独木桥”。大学生在就业

4、时自我定位不准确,对工作期望值居高不下,无形中形成了好高骛远的心理,人为地抬高了就业的门槛。(二)大学生就业的自身“硬件”不硬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改组以及国际资本和技术的进入,形成了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局面,导致企业之间的人力资本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用人单位和企业的员工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还要求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忠诚的职业道德。而目前一些毕业生往往只是有着“优秀”的书本知识,动手能力和工作技巧较差,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团队精神、职业道德比较欠缺,心理素

5、质脆弱,往往企业招录后需要进行再培训,客观上增加了用人单位和企业的引进人才成本,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三)人才高消费现象普遍存在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新技术的日新异,用人单位对人才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是大势所趋,但不是任何用人单位和每个工作岗位都需要高学历的毕业生。有些用人单位设置的招聘岗位,本科大学生甚至大专生已经足够胜任的,但其往往一味的给自己树“金字招牌”,体现领导在形式上对知识的尊重,纷纷打出了诸如“非重点大学硕士生以上学历不要”等招牌,以至于好多单位和企业在招聘中出现“唯名校”、“唯文凭”、“唯学历”论,严重浪费了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其结果是要么

6、束之高阁,要么招聘的毕业生工作专业知识不对口,学非所用,极大地影响了单位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一些单位的用人机制明显滞后,要么由于本身人才体制和激励机制的制约,招聘不到急需的、“优质低价”的毕业生;要么因其用人的苛刻性、聘人的随意性等,很难形成良性的留住人才机制。(四)毕业生就业存在不公正现象毕业生就业的不公正现象的产生,有着其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从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过渡,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才就业方面的不公正,这些不公正主要体现在就业政策、选人机制、性别、人才消费等方面。利用社会关系或其他不正当手段实现就业的现象屡见不

7、鲜,一些表现较差的毕业生通过疏通关系找到了接收的单位,而对于缺乏社会背景的大学生却无法顺利就业,且常常遭遇“碰壁”的尴尬;部分单位不能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来进行选人,人情用人、任人唯亲的现象在一些单位和部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三、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对策(一)深化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毕业生的适应能力1.强调通识教育,适应新形势对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识教育有利于培养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确保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就业能力。”[1]目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中,明确限定的公共必修课程主要是教育部规定的政治思想类、

8、语言工具类、体育类、计算机类等四大类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