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学业水平测试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南京市九年级(上)学生语文学业质量调研考查综述市教研室袁源一、关注测查的目的和意义二、了解测查的过程和方式三、分析测查的工具和结果四、思考测查的收获和启发一、关注测查的目的和意义(一)寻找并发现初中语文教学内涵发展的途径(二)确定并诊断我市该学段学生语文学业水平(三)学习并摸索更加科学公允的语文测量方式(四)锻造并锤炼高素质高水平的评价研究队伍二、了解测查的过程和方式(一)命题1.9月10日,在征求命题骨干教师意见后,正式提出参与今年的学业水平测试;2.10月10日,拟定学业水平标准描述,编写命题细目表;3.10月12日,成立命题组,研讨
2、命题原则,确定命题方案,分组分工命题;(一)命题4.12月3-5日,命题组部分成员集中磨卷,编制问卷调查;5.12月6-9日,形成三份试测卷,选择试测对象,到相关学校试测,阅卷,做数据分析;6.12月15日,汇卷研讨,优选题型和题目,形成测试卷,并确定问卷调查表。命题组全体成员研讨会命题一组命题二组命题三组参加试测的学生在认真答题(二)阅卷1.元月11日,阅卷大组全天试批,制定评分细则,确定二次编码;2.元月12-13日,分组阅卷;3.元月14日,数据统计,成绩发放。(三)总结1.元月18日起,数据分析,撰写总结报告;2.2月7日,上交总
3、结;3.2月4日,白下区反馈总结;4.2月16日,浦口区反馈总结;5.2月23日,反馈汇报。三、分析测查的工具和结果南京市九年级(上)中学生语文学业水平界定南京市九年级(上)中学生语文学业水平界定南京市九年级(上)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命题细目表三份试测卷的分析比较成卷问卷(一)试题特点1.倡导语文知识的牢固掌握2.倡导阅读能力的实用价值3.倡导文本内容的多元认识4.倡导直面生活的文章写作(二)数据分析1.三项对比均分学生喜欢度作业适量度1南京63.969.250.82白下66.766.554.83秦淮55.577.646.84建邺61.268
4、.945.25下关65.948.841.16浦口62.568.8497雨花63.972.5638栖霞66.853.547.89六合63.889.05010江宁61.485.37311溧水64.779.150.912高淳64.974.228.813沿江62.966.752.8类别分值A层次B层次C层次D层次积累与运用26[21,26][17,21)[13,17)[0,13)阅读39[31,39][25,31)[20,25)[0,20)写作35[28,35][23,28)[17,23)[0,17)(总分)100[80,100][65,80)[
5、50,65)[0,50)2.等第全市等第分布积累与运用等第分布阅读等第分布写作等第分布3.各能力点得分率(三)典型题分析典型题目:第1题■考查内容: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 嗔怒 缜密 谨言慎行B 省心 归省 三省吾身C 栈桥 绽放 战战兢兢D 潮汛 嶙峋 出言不逊■考查能力:对音近字、形近字、多音字、易错读字的辨析■正确答案:C■平均得分率:93.48选项分布典型题目:第4题■考查内容:下列语段中所填写的关联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文学名著是青少年成长最好的精神营养,①我们要广泛开展名著阅读活动,②遇
6、到再大的困难,我们③不会退缩,④不会放弃。A ①因此②虽然 ③才④更B ①因此 ②即使③也④更C ①因为②虽然 ③也④还D ①因为②即使 ③才④还■考查能力: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对复句中分句间关系的把握)■正确答案:B■平均得分率:98.48选项分布典型题目:第10题■考查内容:10.下列对名著《水浒传》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梁山泊忠义堂前有绣字红旗两面:一书“山东呼保义”,一书“河北玉麒麟”,分别指的是宋江和卢俊义。B花和尚鲁智深,原名鲁达,拳打镇关西后逃至五台山出家。他嫉恶如仇、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C“黑熊
7、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这写的是黑旋风李逵。D坚决反对招安的是杨志。杨志听说招安,立即高喊:“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兄弟们的心!”■考查能力:根据要求选择名著内容■正确答案:D■平均得分率:57.26选项分布典型题目:第11题■考查内容:新春将至,请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几句话,表达自己辞旧迎新的心意。(3分)■考查能力:根据情境或要求表达■答案示例:不知不觉的,旧年残月般在西天消逝了,新春正如一轮朝阳,冉冉升起,照亮了我前行的路。■平均得分率:70分数分布得分编码成因2分1有“辞旧”
8、、“迎新”意,缺比喻修辞(或比喻不恰当)2有比喻修辞,有“迎新”意,缺“辞旧”意3有比喻修辞,有“辞旧”意,缺“迎新”意(或写成新春已至)4其它1分5有比喻修辞,缺“辞旧”意,缺“迎新”意(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