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168588
大小:579.50 KB
页数:54页
时间:2019-07-24
《大学语文第六讲《灯下漫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一)生平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翻译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1898年往南京求学——逃异地寻求别样的人们。1902年赴日本留学。1906年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被称为“民族魂”。(二)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1922
2、)、《彷徨》(1926)、《故事新编》(1936)。散文集:1927年北京北新书局初版散文诗集《野草》;1928年北京未名社初版《朝花夕拾》(《旧事重提》)。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此外,还有大量译作、古体诗、序跋、书信、日记等,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一)对传统
3、文化作最深刻、最猛烈的批判:打倒吃人的礼教(《狂人日记》里用“吃人”来概括中国传统)二、主要思想这是对民族的自省,他总是带着自己深切的生命体验,带有无限的悲悯和无奈,去表现和批判他所置身的那个病态社会。(二)对国民性进行批判劣根性,包括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马虎作风、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等。鲁迅的目的正是要打破“瞒和骗”,逼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连同作家自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这样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4、——《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三、鲁迅在文化史上的地位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称其为:“空前的民族英雄”。四、鲁迅的杂文创作及其《灯下漫笔》(一)杂文含义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二)杂文的特点第一,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第二,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第三,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总之: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
5、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三)鲁迅的杂文创作鲁迅的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成两个时期。1918-1926年杂文:《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其主要内容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他从进化论出发,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武器,对带有落后封建意识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心理进行剖析和批判。1927—1936年杂文:有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界亭杂文》、《集外集》等。主要
6、集中于政治批评、社会批评和思想文化战线上理论斗争性建设。鲁迅的杂文是中国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记录,是20、30年代中国的百科全书。这里要讲的《灯下漫笔》一文出自杂文集《坟》。《灯下漫笔》讲解一、“灯下漫笔”题解“漫笔”“灯下”二、第一部分的论题:思考中国国民的处境、命运,分析导致这种处境的原因及由此形成的国民性格问题“漫笔”:“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写出的文章。不仅仅是点明了写作的时间,也表明了作者的写作习惯女作家萧红有过这样的回忆:“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
7、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回忆鲁迅先生》)日本作家增田涉也有这样的观察:有一天夜里两点钟的时候,我走过他所住的大楼的下面,只有他的房间还亮着灯,那是青色的灯光。透过台灯的青色灯罩发出的青色的光,在漆黑的夜里,只有一个窗门照耀着,那不是月光,但我好像感到这时的鲁迅是在月光里……在月光一样明朗,但带着悲凉的光辉里,他注视着民族的将来。(《鲁迅的印象》)鲁迅是爱夜的,“因为白天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大家的心无从相印”,而“人的言行,在白天和黑夜,在日下和灯前,常常显得两样,夜
8、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因此,夜是真诚的。当鲁迅在黑夜、灯前,独自面对“赤条条”的“自我”时,他便开始写散文了。因此,这个《灯下漫笔》就是作者更多也更直接地说出鲁迅真正所想,显示只属于鲁迅的思想和人生体验,露出灵魂的“深”与“真”的一篇散文。三、第一部分文本分析第一层:钞票风波——现实的经历与感受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见其好了,真所谓蒸蒸日上。听说连一向执迷于现银的乡下人,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