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157630
大小:40.5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7-23
《《先生》读后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我们距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多远——《先生》读后感郑东新区外国语学校张精丽徜徉在《先生》这本厚重的书里,与民国时期最伟大的十位“先生”近距离接触,我时而激动,时而愤慨,更多的是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教书育人生活,不停地叩问自己的灵魂:我距离陈寅格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多远?我是一个合格的“教书匠”吗?我未满十八岁走上三尺讲台,成了一名乡村老师,是农村“稀罕”的吃皇粮的人。我的外婆已经去世十几年了。她活着的时候,七十多岁吧,每次见到我,总会紧紧握着我的手说:“你当先生了,要好好教人家孩子多识字!别老拿着尺子打人家孩子手!”我妈总会在旁边纠正:“现在早就不叫
2、先生了,叫老师。”而外婆下次见到我,总会重复同样的话,没有人的时候,还会拉着我的手说:“你这么小,咋能当好先生呢?能教会人家孩子识很多字吗?”当时总嫌外婆啰嗦,觉得她可笑,她心目中的好“先生”就是能教会孩子们识更多的字。现在想想外婆的话包含了对“教书先生”多少的期待与敬仰啊!而我心目中的“教书先生”就是陈寅格先生这等模样的,就是现在凝固在中山大学陈寅格故居北侧草地上,“倔强地抿着嘴,为学生上课时的一座铜像”的形象化身。“陈先生的学问,近300年来一人而已”傅斯年高度评价陈先生:“6陈先生的学问,近300年来一人而已!”陈先生1909年从复旦公学毕业,去西洋留学13年,先后到
3、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精通8种外语。留学期间,生活艰苦,却对学习丝毫不松懈。1926年,他既没有文凭又不出名,却被请到清华国学研究院当导师,研究院主任吴宓力荐他是因为“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格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他身上体现了那个时代学贯中西的精髓——既有极好的国学功底,又在西方顶尖大学吸收了最先进的方法论。他授课时,不仅学生来听课,教授们也常来听课。他被称为是“教授的教授”。胡适在日记中写道:“寅格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季羡林回忆说:“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
4、享受。”当我读到这些文字时,恨自己没有出生于那个年代,不能做他的学生,不能在台下聆听他对中西文化的见解与独特看法。这样的教授,这样的学识,我此生却没有机会能遇见!他之所能够学富五车,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与他强烈的求知欲、勤奋学习的态度密不可分。他是个典型的官三代、富三代,但他在国外留学时,总是穿着不合脚的鞋子走很远的路去听课读书,以致微跛。还有,他绝对没有把获得文凭看作是出国学习的终极目的。因为他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6或许,他骨子里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向往与追求,才会促使他丝毫不懈怠地汲取西方文化。如果他只
5、专注于一个“具体专题”,怎能会在留学的13年内,获得如此渊博的学识呢?我更折服于他没有随波逐流,没有为了混文凭而留学13年,没有变成小说《围城》中方鸿渐的样子来。回到我的教学生活中来,感觉真是惭愧无比。我担任小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工作二十三年有余,但除了做好我的日常工作,可曾在其他方面有所探索?少有。除了被日常工作束缚手脚之余,也不是没有任何时间可用于学习的。可就是骨子里的惰性束缚住了自己的思想与行动,不愿主动去学习。这样的生活学习模式,怎会拥有大学问?身边像我这样的老师有很多,与其说是繁琐的教学工作束缚住了我们的思想与行动,不如说是随波逐流的惰性让我们的思想与行动停留在原地
6、。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真不敢问自己:我距离大师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多远?他对教书有宗教般的虔诚和仪式感他的女儿们回忆道:父亲去课堂授课,不提皮包或书包,总用双层布缝制的包袱皮包裹着书本,大多是线装书。用不同颜色的包袱皮,以示区别不同类别的书籍。他讲授佛经文学、禅宗文学的时候,一定是用黄布包着书来的,其他课程的书则用蓝包袱皮。工作归来,通常仍会伏案至深夜。他的这些教书细节,在今天看来,其行为有些迂腐了,但足足可以感受到他是怀着何等“虔诚”的心态来走近、学习、传播这些中国6文化的。他对教书这件事有着宗教般的虔诚和仪式感,把教书这件事看得是那么神圣。1944年12
7、月12日早上,陈先生起床后痛苦地发现,自己的左眼也看清事物了。这时候他想到的第一件事,竟是打发大女儿赶紧去通知学生今天上不了课了。读到这里时,我皮肤上的汗毛骤然竖起来了。如果不是在这本书里看到这引动细节,我真的难以想像一位大学教授会把给学生授课看得如此重要。他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居然会首先考虑到不能按时给学生上课!1946年11月,双目失明的陈先生开始授课,每次讲两小时,中间休息十分钟。1953年至1958年,他为历史系高年级学生讲授《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他女儿回忆说:“父亲多次对我们说过,即使每年开同以前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