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137924
大小:1.12 M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7-23
《叶昌德-3901诗歌鉴赏的切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名篇佳作历久不衰。吟诵着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可知诗仙之恃才放旷;吟诵着杜甫“穷年忧梨元,叹息肠内热”,可知诗圣之关心民生,心忧百姓;吟诵着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知五柳之弃官遁世,怡情田园。但如何体其形,味其神,这就需要我们走进诗,结合适当的方法解读。考纲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说一说:1、你平时是如何欣赏诗歌的?2、我们应该如何鉴赏诗歌?诗歌鉴赏活动是
2、对诗人想像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想一想:泡 找进猜 补快速、准确地找到切入点解题。试一试:1、(天津卷)1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答案: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方法一:从注解或序入手“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
3、,侧重现实。为什么诗人要想到周瑜呢?对比当中,感叹自我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注]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有人认为这首词表现的感情基调比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更为积极。你怎么认为?结合这两首词,谈谈你的看法。注解中“苏轼被贬黄州”和序中诗人“同行皆狼狈
4、,余独不觉”所含的信息。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自然是经历了人生“一场风雨”,而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却将作者旷达平和,听任自然,不避坎坷的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无疑作者在诗中的态度是积极的。注意:诗歌的注解或序往往携带了丰富的信息,对我们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背景有着重要的作用。(05全国卷二)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8分)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 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
5、么样的心情。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方法二:从关键词句入手02年全国: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
6、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注意:一是抓诗眼,所谓诗眼就是诗歌中最能表现全诗主旨的关键词语。。二是抓炼字,或诗歌描写的细节。词语的锤炼,细节的描写,往往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人艺术匠心的地方,让我们走进诗人情感世界。三是抓名句或含义丰富的重点句。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茅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风,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万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
7、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词豪放,陆词沉郁,因为两位作者经历不同,眼界不同,同时这两首词还写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一切的文字作品都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所以我们要结合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创作背景去理解一篇作品。(1)这两首词词牌一样,题目一样,最大的区别是什么?(2)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方法三;从古代文化知识入手注意:古文化常识是理解诗歌的一大障碍,平时应注重积累。如杜鹃象征哀怨,大雁象征思乡怀亲,菊花象征高洁。“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2002北京卷:阅读下面的唐诗
8、,然后做题:登鹳雀楼 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②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比,王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诗有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答案:王之焕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方法四:从与其它诗歌对比入手:05年浙江题: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