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10课《梨园春秋》课件(岳麓版必修三)

历史:第10课《梨园春秋》课件(岳麓版必修三)

ID:40135031

大小:4.94 MB

页数:99页

时间:2019-07-22

历史:第10课《梨园春秋》课件(岳麓版必修三)_第1页
历史:第10课《梨园春秋》课件(岳麓版必修三)_第2页
历史:第10课《梨园春秋》课件(岳麓版必修三)_第3页
历史:第10课《梨园春秋》课件(岳麓版必修三)_第4页
历史:第10课《梨园春秋》课件(岳麓版必修三)_第5页
资源描述:

《历史:第10课《梨园春秋》课件(岳麓版必修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0课梨园春秋■戏曲的起源■元杂剧与昆曲■国粹京剧唐玄宗梨园唐代华清宫梨园,亦称随驾梨园,位于华清池大门内西侧,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内教习梨园弟子演练歌舞的场所。1995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唐华清宫遗址区域内获得重大考古发现,清理出唐华清宫梨园遗址,并在此旧址上建起一座集文博、歌舞、茶艺、沐浴于一体的文化博览和旅游娱乐的综合性场所。导入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小的舞台上,浓缩着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记录着中华传统文化演进的轨迹,堪称窥探传统社会发展轨迹和古人生活的窗口。它以优美动人的剧情、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们所喜闻乐见。你知道最早的中国戏曲是怎样产生的

2、吗?号称“国剧”的京剧又有什么特点?导入戏曲的起源三星堆铜人面具:方正脸,长刀眉,三角形立眼;长方耳,耳垂穿孔;蒜头鼻,高鼻梁直达额中两眉间;阔口,闭唇,颐方圆。三星堆铜人面具,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傩戏面具。汉画像石——方相氏方相氏(宋·《三礼图》插图)西周和汉代,宫中设有驱傩的专职官员,扮方相氏的一个巫师带头大歌。方相氏身披熊皮,头戴黄金面具,有四个眼睛。方相氏一手拿着戈,一手拿着盾,率领率从人扮的“侉子”和十二兽,每逢腊月初一,举行大傩,在宫内边舞边喊,驱逐疫鬼。后传入民间,演化成傩舞和傩戏。贵州傩面具角抵图(选自明《三才图绘》)闹社火信子牛车(清代陕西制造。纵120厘米,横190厘米)

3、社火,源于古代的驱傩。陕西的社火,实为傩舞。到明代又将高跷、采莲船、走解、地吊、锣鼓、细乐,以及傀儡戏加了进来。从驱疫鬼到娱神,发展为元宵节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图中牛车上,由三个孩子扮的《白蛇传·断桥》场面,陕西称为“信子”,即宋代流传至今的“肉傀儡”。孩子扮戏中傀儡人物,或由大人擎到肩上,或载到马车上游行,不说不唱,动作由下边的人指挥。清初,北京称肉傀儡为"连像",后称为"耍小孩儿"。2004年8月18日,贵州傩戏傩文化馆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天龙镇落成。该馆藏有上百面精致的地戏脸谱以及演地戏使用的法器和道具等。贵州省拥有苗族、土家族、仡佬族、汉族等民族的傩堂戏、彝族的撮泰吉、汉族和布依族的地

4、戏等丰富的傩戏傩文化资源。图为几位头戴面具的农民演员在演地戏。江西南丰石邮村傩神庙门联:“近戏乎,非真戏也;国傩矣,乃大傩焉。”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安徽贵池傩戏明嘉靖《池州府志》记载了贵池傩戏活动:“凡乡落,自(正月)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轮迎社神于家,或踹竹马,或肖狮像,或滚球灯,妆神像,扮杂戏,震以锣鼓,和以喧号。群饮毕,返社神于庙。”湖南怀化傩戏西汉墓随葬品中的百戏陶俑(济南无影山出土)山东沂南北寨村东汉墓傩戏画像石敦煌唐代壁画——看棚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馀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自丁先现、王团子、张七圣

5、辈,后来多有人于此作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瓦子是商品贸易集中地,也称瓦舍、瓦肆,里面设有各种店铺和娱乐场所,五花八门,一应俱全。宋代·勾栏百戏说唱图宋代傀儡戏宋代·顶竿图《清明上河图》中的“说话”场面元代杂剧陶俑南戏形成于宋末元初,戏曲史界向来认定是单指温州一地,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20世纪60年代,有些专家、学者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获得大量新的资料,认为在温州南戏形成的同时,东南沿海几个地方也先后有南戏出现,泉州即是其中之一。为别于其他地方的南戏,称为“泉州南戏”。   泉州南戏渊源于宋元,而鼎盛于

6、明清,流布于原泉州府、漳州府所属各县以及粤东海陆丰等闽南语系地区,明末清初更遍及台湾,并随华侨足迹而传入东南亚华侨聚居地。   泉州南戏以古老乐种“南音”(或称弦管、南曲)的清唱曲和“指套”为其音乐唱腔,故亦有“泉腔”之称谓。   泉州南戏较早形成的剧种有梨园戏与傀儡戏。明清之间,又有布袋戏、高甲戏、打城戏等剧种相继崛起。这些剧种均以泉州方言演唱,以南音为主要声腔,均属“泉腔”范围。早在明代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广为流布之时,“泉腔”南音与梨园戏剧种早已存在,并以其鲜明个性、独特风格屹立于戏曲舞台。   泉州南戏保存有大量宋元时期遗佚的古剧目,如《朱文太平钱》《刘文龙菱花镜》《王魁负

7、桂英》《郭华》《吕蒙正》《刘先主跳檀溪》《织锦回文》等等。这些剧目使我们可以窥见其早期面貌,确实是重要的戏曲文物;同时也为泉州南戏的存在,获得可信的实物根据。据明人记载,温州南戏的演出形态是:“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又即以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而泉州南戏从它形成之初,就和温州南戏有明显区别。它诞生不久,在音乐上即不为民间歌谣小调所局限,而是吸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