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122935
大小:509.00 KB
页数:70页
时间:2019-07-22
《专注是生活中所有成功的关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注是生活中所有成功的关键。新课程标准通识教育主讲教师:王力邦帅晓红第一章新课程的规划第一节新课程规划的背景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1949~2001)的历史回顾1.第一次课程改革(1949~1953)(全面学习前苏联时期)2.第二次课程改革(1953~1959)3.第三次课程改革(1959~1963)(探索与徘徊时期)4.第四次课程改革(1963~1978)5.第五次课程改革(1978~1981)(拨乱反正时期)6.第六次课程改革(1981~1986)7.第七次课程改革(1986~2001)(实现素质教育时期)~二
2、 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1.课程目标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严重的偏离2.课程内容偏多偏难,要求偏高而且与课程目标有一定偏离3.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不容乐观4.考试方式单一,结果处理不当三 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1.全球化趋势(国际背景)2.信息化趋势3.个性化趋势第二节 新课程的规划一 新课程规划着重考虑的因素1.在国际视野中寻求中国特色—培养目标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课程内容的更新—评价的改革2.在继承传统中寻求课程创新(1)课程目标:从双基到全面的科学素养(2)突出科学探究在课程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在寻求新的理解的过程中
3、,探究导致提出问题、做出发现并对发现进行严格的检验。3.在统筹规划中进行分段设计二 新课程的决策方式:研究与对话1.研究¤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目的定位¤课程基本理念应当是什么¤课程目标的定位2.对话三 新课程规划涉及的课题1.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2.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3.课程结构的重建4.国家课程标准5.教学过程的改进6.教材开发与管理7.发展性的课程评价8.三级课程管理政策9.教师的培养与培训10.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第二章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促进学生的全面有个性的发展。初中新课标:▲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高中新课标:【目的】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结构】注重共同基础,体现选择性【内容】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实施】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评价】更新评价观念,促进学生发展重点理念:注重科学探究闪光理念:加强“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改革理念: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一 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
5、调发展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二 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2.凸现课程的综合化三 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1.确立新型的知识观—新的知识观:知识是描述人类经验的可能性的模型组成,每个人通过个人的理解、信念、价值观形成对知识的建构。2.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3.构建发展性的评价模式四 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1.建设民主的管理文化2.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3.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第一节 课程目标一 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活动和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价值和
6、任务界定,它主要通过课程计划(或课程方案)以及其中具体学科体现出来。1.明确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1)社会本位的课程目标(2)学生本位的课程目标(3)学校本位的课程目标2.考察影响课程的各种因素(1)社会生产的需要;(2)科学技术的进步;(3)教育宗旨的规定;(4)培养目标的要求;(5)哲学思想的影响;(6)社会文化的传统;(7)儿童身心的发展;(8)学校类型和制度。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
7、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二 新课程的目标1.基础教育各阶段的课程目标¤初中物理的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高中物理课程的总目标是:学习终生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
8、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体观念。2.新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