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116662
大小:664.05 KB
页数:43页
时间:2019-07-21
《《小麦锈赤霉病》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麦锈病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与杆锈三种。70年代以前我省杆锈严重,由于抗锈品种推广,目前条锈和叶锈发生较多,但不严重。一、症状特点(夏孢子、冬孢子堆)条锈成行叶锈乱杆锈是个大红斑何可佳1植物病理学一、症状特点三种小麦锈病的症状区别锈病种类条锈叶锈杆锈发生部位叶片/叶鞘茎杆叶片/叶鞘茎杆茎杆叶鞘/叶夏大小及形状最小,长椭圆形中等大,圆/椭圆形最大椭圆-长方形孢颜色鲜黄桔红深褐色子排列成株排列成行,散乱、无规则散乱无规则堆虚线状,幼叶成轮状排列表皮开裂程度开裂不明显开裂一圈大片开裂,并向外翻卷何可佳2植物病理学一、症状特点三种小麦锈病的症状区
2、别锈病种类条锈叶锈杆锈发生部位叶鞘/叶片背面叶片背面叶鞘/茎杆为主冬大小形状小、狭长形小、圆/长椭圆形大、长椭圆形孢至狭长形子颜色黑褐色黑褐色黑褐色推排列基本上成行散生、叶鞘上成行散乱、无规则表皮开裂程度不破裂不破裂破裂、表皮卷起何可佳3植物病理学一、症状特点-条锈条锈成行何可佳4植物病理学一、症状特点-叶锈叶锈乱何可佳5植物病理学一、症状特点-杆锈杆锈是个大红斑何可佳6植物病理学二、病原三种锈病都由双胞锈属(Puccinia)的不同种引起。小麦条锈(P.striiformis)叶锈(P.reconditaf.sp.tritici)杆锈(P
3、.graminsf.sp.Frifici)何可佳7植物病理学二、病原条锈菌:短生活史,缺性孢子与锈孢子,单主寄生。叶锈菌:长生活史,转主寄主为小鸟头、唐松草。杆锈菌:长生活史,转主寄主为小檗与十大功劳。何可佳8植物病理学二、病原三种锈菌形态、生态要求锈菌种类条锈叶锈杆锈形态大小球形或卵圆形,圆形或椭圆形,卵圆形或长圆形,夏淡黄色。桔红色。红褐色。形成最适温度20-25℃10-15℃孢发芽温度温度范围1-29℃温度范围2-32℃温度范围3-31℃最适9-13℃最适15-20℃最适18-22℃子潜育温度最适13-16℃最适18-22℃最适20-
4、25℃潜育期10-12D6-7D8-10D何可佳9植物病理学二、病原三种锈菌形态、生态要求锈菌种类条锈叶锈杆锈冬形态大小梭形或棒形顶椭圆棍棒形顶端椭圆或长棒顶孢端壁厚3-5微米壁厚3-5微米端壁厚5-11微米子发芽适温10-15℃5-9℃20℃何可佳10植物病理学三、侵染循环小麦锈菌夏孢子能随气流作远距离传播。远程气流传播所需条件是:①菌源基地产生大量的孢子:②有适当上升气流,水平风力和降雨等一系列天气形势的配合,以满足夏孢子上升,平移和下降的动力条件;③孢子降落地区有感病麦田。当孢子量与风力很大时,强大气流可将大量孢子携带到1500---
5、4000米高空。何可佳11植物病理学三、侵染循环1、条锈病越夏:条锈菌喜凉怕热,在平原麦区夏季高温高湿,不能越夏,主要在甘肃陇南、陇东、青海东部和四川东北部等自生麦苗及晚熟冬麦和春麦上越夏,这些地区夏季最热月份旬均温度不超过20℃。越冬:越夏条锈菌夏孢子传播平原麦区,导致秋苗感染,以菌丝在麦叶组织中越冬。越冬最冷月份温度不低于-6——-7℃。何可佳12植物病理学三、侵染循环1、条锈病越冬后菌丝产生孢子,形成发病中心,再扩展到全田。条锈菌在我省不能越夏,秋苗上也基本不发病,春季发病的菌源可能来自北方平原麦区或西南冬麦区。何可佳13植物病理学三
6、、侵染循环小麦叶锈病侵染循环高山自生苗或晚熟冬春麦上越夏侵染平源冬麦苗叶组织中以菌丝越冬多次再侵染造成春季病害流行气流远距离传播何可佳14植物病理学三、侵染循环2、叶锈病对温度适应范围广,一般在华北平原和南方山区的自生苗上越夏,在冬麦上越冬,与条锈病相比只是越夏的场所不同。我省叶锈菌来源与条锈相同,也可能不来自东南沿海及南方温暖地区。何可佳15植物病理学三、侵染循环3、杆锈病其夏孢子在闽、粤东南沿海和云南南部越冬,其越冬温度在10℃以上,越冬夏孢子随气流逐渐向北推移,经长江流域、华北平原到达东北、西北、内蒙古春麦区,在西北、西南等高寒地区晚
7、熟春小麦和自生麦苗上越夏为主,另外在山东胶东、江苏淮北自生苗上也可越夏。我省杆锈菌菌源可能来自广东、云南等地。何可佳16植物病理学三、侵染循环小麦杆锈病侵染循环广东、福建、云南南部越冬长江流域华北冬麦东北、西北、内蒙春麦西北、西南晚熟春麦及自生苗越夏随气流逐渐北移何可佳17植物病理学四、发生流行条件1、品种抗病性小麦品种对锈病的抗性差异十分明显,一类为垂直抗性,表现为过敏性坏死反应,因小种而异可达到免疫和高抗,另一类为一般抗性,表现为发病数量少,流行速度慢(慢锈)和流行延迟(迟锈),与品种组织结构与生理生化特性关。何可佳18植物病理学四、发
8、生流行条件1、品种抗病性目前利用多为垂直抗性,具有这类抗性品种往往由于生理小种改变而导致病害流行。如我国20世纪50、60年代三次品种抗性丧失就是由于条锈病菌的生理小种发生了改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