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107845
大小:469.81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7-21
《关注课内,一材多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例文1】话题——“意气”“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例文2】话题——“忘记与铭记”人们忘记了你郁郁不得志的过往,传诵着你的名作,铭记着你的功德。因为,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曾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对权贵之势的无限蔑视。仰望诗仙,一股傲
2、然之气油然而生。人生能够这样走一回,也就无怨无悔了。人们佩服你,铭记你,那是理所当然的!话题——“自己的认知和他人的期望”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他人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思考:这一组高考作文都选用了关于李白的材料,同时写得各不相同。它们有什么特点?对于我们储备写作素材有什么启示?小结:取材都来源于课内。一个材料,变换角度。善
3、于挖掘课本,寻找素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充分利用素材,一材多用以我们学过的课文《鸿门宴》为例,看看我们可以把它运用到哪些作文题的写作中?学以致用:分析主题多角度切入寻找可用素材一、看人物1、同一人物反映不同主题,可用于不同话题2、不同人物反应共同话题,可用于同一话题二、看事件根据事件结果推究原因,了解素材主题,选择适合自己写作话题的素材选择主题与所写话题相符合的人物或事件,用到自己的作文中。1、同一人物反映不同主题项羽:(一)拥有大军四十万,实力强大,士气正旺,颇为自负,以为刘邦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鸿门宴上坦
4、然接受刘邦恭卑的谢罪,放走了刘邦,其傲慢轻敌的思想最终为自己的悲剧埋下了祸根。可适用论证的观点:①轻敌思想要不得,在任何时刻都不要忽略了对手的存在②不能过于傲慢自负③机遇不等人,成功要把握机遇.(二)在项伯的劝说下,项羽放弃了原先攻打刘邦的计划;鸿门宴上,范增几次暗示项羽要杀死刘邦,项羽默然不应。项羽对此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没能正确对待两人的不同建议。可适用论证的观点:①做事不能优柔寡断,患得患失;果决才是做事应有的态度。②要善于用人.①要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择其善者而从之;②自己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项羽兴兵四十万,威
5、逼刘邦十万军众。刘邦隐忍以行,往项羽驻地赴宴,凭借张良的智谋和自己的勇敢,得以脱险。可论证的观点:①“忍”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②不善于抓住机遇,成功往往失之交臂;③要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机会,识时务者方为真正的俊杰2、不同人物反映共同主题——团结互助,有助于共同开创一番局面。可用素材刘邦集团:在鸿门宴中君臣将士上下一心,各尽其职,各施其能,共同对抗项羽集团,最终取得鸿门宴的胜利项羽集团:范增主张灭刘,项伯主张保刘,项羽犹豫不定,整个集团内部没有统一的方向,没有一致的意见,一盘散沙,最终覆亡是可想而知的。——做人要谨守
6、本份,找准自己的位置。可用素材:张良做事沉稳内敛,态度温和,向君主提出意见循循善诱,毕恭毕敬,谨守臣子的本份,获得刘邦的信任和重用,也为自己建立一番功业创造了条件。反观范增,虽然足智多谋,但脾气暴躁,待人处事咄咄逼人,不懂得察颜观色,甚至逾越君臣之间的界线,直接挑战项羽的权威,最终被项羽抛弃,怀才不遇,有志难伸。——成功需要抓住机遇。可用材料:项羽在鸿门宴放走刘邦,失去灭杀刘邦的大好机遇,为日后的灭亡埋下祸根。反观刘邦,在楚汉之争的最后,面对已成落水狗的项羽,他没有放虎归山,而是带兵追击东归的项羽,斩除后患,杜绝项羽东山
7、再起的一切可能。——做事情,使用正确的方式可用素材:张良、韩信公汉军夜唱楚歌,楚军士兵面对汉军的四面包围,听着凄凉的家乡歌曲,思乡厌战之情油然而生,心中的半点斗志也随之荡然无存,汉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将楚军残部歼灭,夺取楚汉之争的胜利。刘邦:面对项羽的四十万大军,自知不敌,所以没有采取硬拼硬的方式,而是能屈能伸,主动去谢罪,不惜卑躬屈膝,采取求和的方式,取得项羽的原谅,保存了自己的实力。张良做事沉稳内敛,态度温和,向君主提出意见循循善诱,毕恭毕敬,谨守臣子的本份,获得刘邦的信任和重用,也为自己建立一番功业创造了条件。反观范增
8、,虽然足智多谋,但脾气暴躁,待人处事咄咄逼人,不懂得察颜观色,甚至逾越君臣之间的界线,直接挑战项羽的权威,最终被项羽抛弃,怀才不遇,有志难伸。——做事情,采取温和的方式比采取粗暴强硬的方式,更容易成功,更让人心悦诚服。二、以果溯因,探究主题再次强调1、一则材料希望运用到什么话题中,要根据话题迅速找出材料与文题的内在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